評級前搶拆有先例 景賢里靠輿論逃厄運

【本報訊】全港目前有逾千幢獲評級的歷史建築物及一百一十四個法定古蹟,發展局自二○○九年起要求屋宇署及地政總署一旦接獲相關的拆卸或改動申請,需即時知會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以便及時與業主磋商保育。不過,近年不少歷史建築物在進行評級階段中,已先後發生逾廿宗搶先拆卸事件。

鴨寮街戰前唐樓面目全非

古蹟辦二千年開始評審全港一千四百四十四幢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期間有廿三幢遭業主搶先拆卸而未趕及評級,當中包括建於一九一八年、屬大澳典型富戶大宅的吉慶街廿三號。

另外,亦有不少遭大幅改建而無法繼續評級,屹立鴨寮街長達九十年的一百八十七號戰前唐樓,近年便遭業主改頭換面並整幢出租。

私拆歷史建築 當局不追究

名單至今尚有逾百幢未獲確認評級,同樣可能不敵時代巨輪。但即使已獲評級也非萬全,審計署二○一三年曾揭發新界六幢三級歷史建築遭私下拆卸,然而當局事後並無採取跟進行動。

而近年廣受關注、位於司徒拔道的景賢里是少數可逃出拆卸厄運的歷史建築,景賢里建於三十年代、糅合西方及嶺南建築特色,○七年被發現正進行拆卸工程,「景賢里」三個大字更被電鑽鑿開,事件引起公眾嘩然,炮轟政府保育不力,袖手旁觀,結果在輿論壓力下,政府始展開搶救工作,先宣布景賢里為暫定古蹟,禁止業主繼續拆卸,再與業主商討解決辦法,最終以地換地方式保留景賢里,並宣布景賢里為法定古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