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項目早年受環評官司阻延,為加快興建速度「追落後」,路政署首次採用鋼筒陣的「不浚挖式」填海法興建人工島,更聲稱新填海法可減少污染海洋及加快進度,惟施工至今事故頻仍,醜聞不斷,除了先後兩次爆出填海土地移位問題,亦事故頻頻。
大橋至今共發生一百四十九宗工業意外,造成八人死亡,淪為「血淚工程」。
去年九月,人工島填海地被發現「飄移」最多達六至七米,當時路政署解釋,「飄移」是由於海中淤泥在不同時間壓縮,東面兩座相連鋼圓筒出現橫移,為免移位加劇,須加固鋼圓筒補救。至去年底,政府承認大橋因應物料供應不穩及勞工短缺等問題,需延遲至一七年完工,當時有消息指人工島移位是其中一個原因。今年二月,路政署再承認大橋一千支大口徑樁柱中,有七條樁柱須重造,以代替原來的樁柱,由承建商自費,該署事後一直無透露重造原因,以及牽涉多少承建商。
超支方面,香港口岸造價由當初三百零四億元升至目前近三百五十九億元,香港接線亦由一百六十二億元升至二百五十億元,連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四百四十八億元,整個工程已耗資逾千億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年初在「剪布」下,批出五十六點六億元超支追加撥款,但未來若進一步超支,能否再獲撥款仍是未知之數。
「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批評香港多項大型基建工程均出現超支及延誤,反映香港工務工程系統崩潰,不少失敗國家其中一個特徵是處理公共工程爛尾、超支、延誤,近年香港重點基建均問題多多,他形容香港愈來愈接近失敗國家的方向,未能應付城市規劃及建設,是香港社會一大警號。
何又炮轟港府沒有做好監督責任,愈大型基建愈監管不力,港珠澳大橋是重點工程,惟被傳媒揭發鋼圓筒移位,當局才公開交代,有隱瞞之嫌,亦暴露公務員系統失效。
何直斥港府無吸取教訓做好監管責任,最終由納稅人埋單,政府官僚卻繼續製造禍端,由前朝政府曾蔭權爵士提出的十大基建,不少爛攤子仍未解決,基建超支將陸續有來,繼續要納稅人填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