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應增收節支並舉

曾俊華委任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發表報告,重申預算案演詞觸及的結構性財政赤字,最快會於七年後出現,除非政府嚴控開支,「更嚴格」地遵守財政紀律,盡力維持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兩成的水平不變。

專家小組描繪的圖像的確嚇人:逾九千億元的財政儲備將於十四年後耗盡。屆時政府須借貸度日,今日日本債台高築的境況,可成香港的借鑑。小組向政府提出七項建議,包括設立「未來基金」,以應對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下降的不時之需。

專家小組呼應預算案的主旋律,向公眾發出警告,勿期望政府繼續派糖,反而政府應慳則慳,積穀防饑,未雨綢繆。通過巨額「未來基金」的積累,十年內滾存至五千一百億元,可作為應急的需要,同時可投放基金支援基建或其他改善民生的項目,包括教育、醫療及社福等,但具體內容要由政府再做公眾諮詢。

《基本法》對特區政府公共財政有嚴格規範,必須「量入為出」,即「審慎理財」,這也是主流共識。問題是,政府的開源工作做得不好,包括推動新產業發展,以做大經濟這塊餅,「入」與「出」的空間自可拓寬,何須坐困愁城?擴闊稅基也應積極探討。政府在這兩方面的工作值得認真檢討。

專家小組的報告建基於太多假設,值得商榷。任何政府在增收與節支兩方面都要做好,小組於節支方面着墨頗多,但於增收方面,卻未見有甚麼好建議予政府,是否有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