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行會制度與時並進

改革行會制度是近日政圈的熱議話題。明顯受到張震遠辭職事件的影響,政府高層似乎無意觸碰這個敏感議題,特首梁振英公開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邀請其他人加入行會,或改組行會的計劃」,要為事件迅速「止血」。

從非官守成員的人數多寡看行會的組成,特首有決定權。港英時代人數較少卻是一時之選;九七回歸之後,非官守成員不斷增加,角色未見減弱,但社會影響力卻有每況愈下之勢,其中以新一屆政府的人數為最多,如今一個離開,一個休假,仍然人多勢眾。

所以人數不是關鍵所在,現實是「廚房」太熱,嚇怕不少有能之士,梁振英也不易找人替補,尤其是被業界及市民普遍認同的精英。因此,所謂改組行會,是說易行難的事。

按照《基本法》的有關規定,「行政會議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關」,可見其定位是很清晰的。行會是特首的顧問機構,成員的意見應該受到尊重,對施政所涉及的重大方針與政策的構思與決策,特首需要徵詢成員的意見;倘若特首要力排眾議及乾綱獨斷,「不接納行政會議多數成員的意見,應將具體理由記錄在案」。換言之,有效管治並不鼓勵特首獨斷獨行。

其實,行會制度也是與時並進。政府期望非官守成員協助官守成員推動主要政策落實,分擔行政責任,已是一項突破。如金融發展局由史美倫統籌,推動金融創新計劃,增強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就是上佳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