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 治亂無方枉自愁

初夏香港,乍陰乍晴,天氣變幻莫測,政治氣氛詭異,令人倍感壓抑;尤其是隨着「六四」和「七一」等敏感日子即將到來,以及政改風暴和「佔領中環」一觸即發,不僅特區政府惴惴不安,中央政府更是憂心忡忡。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昨日在會見香港漁農界訪京團時指出,「香港經濟民生本領先亞洲四小龍,惟目前有墮後之勢,只有政治方面領先,近日更有團體提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政治議題。」他重申對任何政治議題都要理性討論,而非抗爭。雖然王光亞今次沒有觸及港人最關注的政改議題,但他暗示香港已由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面對各種亂象,心中的憂慮溢於言表。

憂心忡忡 束手無策

「不到香港,不知文革還在搞。」香港社會泛政治化,風雨不斷,爭拗不休,導致競爭力每況愈下,經濟民生日益凋敝,早已不是甚麼新聞。中央官員最近已多次示警,主管香港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早前指出,香港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陸續浮現,競爭優勢開始弱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日前發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亦指出,儘管香港整體競爭力繼續稱冠,惟與內地城市的距離正在收窄,被追上與超過只是遲早的問題。今次王光亞又發出類似警告,顯示中央意識到香港問題的嚴重性。然而,知道是一回事,如何解決是另一回事。正如我們之前指出,找到病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症下藥。令人遺憾的是,中央官員除了空喊「狼來了」之外,顯然束手無策。

中央政府對香港問題憂心忡忡,這是可以理解的。鄧小平曾經說過,外國人做得到的事,中國人也能做到。可惜回歸以來的實踐證明,外國人做得到的事,中國人未必做得到。當年中國從英國人手中接收的是一隻會生金蛋的肥鵝,詎料這隻肥鵝經過回歸十六年來的折磨,如今已變成一隻風乾的臘鴨,不僅生不了金蛋,而且成為中央政府的沉重包袱,甚至成為「一國兩制」的笑話。究竟孰令致之?歷屆港府管治無能固然是主要原因,而中央政府放任自流,對香港的種種亂象視而不見,見而不理,導致矛盾不斷累積,問題日益惡化,恐怕也難辭其咎。事實上,中央用人不當,所託非人,本身就要負很大的責任。

可以見到,中央先後為香港挑選了三個特首,董建華老實而無能,被迫半途腳痛落台,出師未捷身先死;繼任的曾蔭權爵士雖有能力,但卻縮骨又貪腐,而且被視為身在漢營心在曹的「無間道」,結果把香港搞得更亂更糟,為現屆政府埋下無數地雷;第三個特首梁振英上台之初雄心勃勃,揚言「穩中求變、適度有為」,一度為港人帶來期望,奈何事與願違,其管治班子拉雜成軍,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上台不足一年,已有多名核心成員中箭,以致潰不成軍,亂象百出。

王光亞認為新一屆港府雖開局不順,惟期望香港各界能共同探討。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新班子一上台就成為眾矢之的,簡直寸步難行,豈只開局不順而已。最近有關港府人事變動的所謂「Plan B」謠言不斷流傳,儘管中央官員一再否認,但謠言依然無法消失。事實證明,樹欲靜而風不止,面對各種明槍暗箭,港府根本無法應付。

瞻前顧後 投鼠忌器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目前香港的政治氣氛空前惡劣,比二○○三年猶有過之。君不見隨着二○一七年特首普選逐漸逼近,港府政改方案尚未出爐,反對派已迫不及待吹響集結號,「佔領中環」蓄勢待發。在這種危局之下,港府固然束手無策,中央政府也是無能為力。正如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所說,他接觸到的中央官員普遍對香港形勢深表憂慮,卻又苦無對策。一句「苦無對策」,既道出中央政府的無奈,亦道出香港問題日益惡化的根源所在。事實上,反對派咄咄逼人,中央政府除了不斷出口術呼籲各界支持港府施政,可謂束手無策。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香港的明天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中央索性撒手不管,任由香港繼續亂下去爛下去;要麼中央痛下決心,撥亂反正,使香港由大亂走向大治。誠然,出於面子考慮,中央政府確實希望能夠撥亂反正,然而囿於「一國兩制」,瞻前顧後,投鼠忌器,想管又不敢管,不管又不行,充滿矛盾心態。更何況,末大必折,尾大不掉,香港淪落到如此地步,撥亂反正又談何容易。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曾創造無數經濟奇迹,根基紮實,家底豐厚,本來是不該如此不堪的,無奈經過回歸十六年來的風風雨雨,經濟奇迹逐漸消失,過去的輝煌已如天邊的流星一去不復返。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徹底失敗,回歸前外國雜誌預言「香港之死」,很多人認為不懷好意,如今看來,這恐怕並非純屬危言聳聽。山雨欲來風滿樓,治亂無方枉自愁。面對這盤殘局,中央官員除了出口術之外,大概也只能望天打卦;而港人更是無可選擇,只能隨波逐流,不知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