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寒性體質 轉弱為強

寒性體質分兩大類,一是「內寒」,另一是「外寒」。後者較易對付,因為「寒」的根源來自體外。

夏天長期處於溫度低的環境而又沒注意保持正常體溫,例如空調太凍,卻不穿較厚衣服;寒冬「抵冷貪瀟湘」,衣着單薄,把肩、背、胸、手肘、膝蓋、大腿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中。人的正常氣溫是攝氏36至37度左右,氣溫低於體溫,人體就要損耗熱能去抵禦寒氣,以中醫學理論而言,個人體內的熱能就是「陽氣」,體外的低溫就是「陰氣」,「陽氣」虧損,就會被「寒邪」所侵,如果再加上寒風侵襲,「風邪」加上「寒邪」,就是「風寒」,輕則手腳冰涼、鼻流清涕、小便頻繁、口淡、頭暈、精神難集中、四肢乏力,這些都是「低溫症」的徵狀,如果不及時改善保暖,會有生命危險。人體溫度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低於攝氏32度,心、肺、腦壞死,很難救治。

必須提醒獨居長者以及家有長者的,如果長者本身已經屬於「寒性體質」,再加上天氣寒冷,不注意穿衣保暖和增加飲食營養補充,一旦出現問題,老人家就雪上加霜,辛苦了。

「內寒」的寒性體質,要徹底改善,最好趁現在初冬時候,請有經驗的中醫「望聞問切」,找出「寒從何來」,對症下藥,食幾劑中藥,調理體質,為冬天進補打好底子,日子才好過。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