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秋,往往有些負面的意思。例如我們現在常常聽到的政治名詞「秋後算帳」,不過,在古時候,「秋後算帳」與政治毫無關係,算的純粹是經濟帳,農民租地耕種,地租、種子、農具、耕牛……一切都是租借的,秋收後就要結帳,農民靠地耕種,靠天吃飯,默默耕耘,但如果天不作美,旱災、水災、風災、蟲災,收成不理想,或者顆粒無收,那就資不抵債,要賣仔賣女還債,你說「秋後算帳」可怕不可怕?
更可怕的是「秋後處決」。古代皇帝自稱天子替天治國,順天行誅,以四季對應四政,春慶,夏賞,秋刑,冬罰。春季慶祝,夏季頒獎、封誥,秋季行刑,冬季論功行賞。為甚麼秋天才執行死刑呢?據古人說,秋天,肅殺之氣開了,就是天意,執法就是順天行誅。
另一個原因,就是秋後農閒,百姓都被召集去刑場觀看,起到震懾作用,這是「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來源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對於一些十惡不赦,罪大惡極的犯人,經各級政府覆審,證據確鑿,呈報給天子終審,用硃砂筆一剔,批註「斬立決」,死刑就立即執行,這就是「不用擇日子」。但即使如此,冤假錯案仍然存在。反清復明的女烈士秋瑾,因武裝起義事敗,被審,供詞只有七個字「秋風秋雨愁煞人」,結果,等不到秋風秋雨的肅殺,農曆六月初六清晨,秋瑾在紹興古軒亭口刑場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