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晶圓產能受累美國儀器交付延誤

中芯國際(00981)步其大客華為後塵,淪為美國政府重點打壓對象。中芯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表示,以往建設晶圓廠因按照既有廠房的經驗沿用美國設備,現在美國政府對公司實施出口限制令取得設備多了一重審批過程,一些原定在今季及明年首季用於擴產的儀器來貨出現延誤,這對8吋晶圓、12吋晶圓成熟或先進製程的產能均有影響。

有信心不阻礙出貨

不過,趙強調,中芯正與供應商尋求解決辦法,有信心不阻礙向客戶出貨。中芯另一聯合首席執行官梁孟松表示,出口限制對於公司的技術開發影響相對有限,會按計劃進行;本年要做的研發項目也基本完成;中芯第二代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工藝「N+1」正穩步推進,目前處於客戶產品驗證和小量試產階段,主要用於高效能運算(HPC)。

華為本來是中芯14納米製程的捧場客。梁稱,把14納米的產能改作其他製程「經濟上不切實際」,因此公司會積極開發其他客戶,現時正在與國內外客戶合作進行10多個運用14納米及更先進製程的項目,只是客戶一般從設計到生產需時一年至一年半,預料要多兩、三季的時間始能把先進製程的產能利用率提高至「我們需要的程度」。

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高永崗稱,現時各個製程,不論先進還是成熟,均產能緊絀,整個晶圓代工行業的單片代工費都會上漲,可是公司本季收入指引之所以是按季倒退一成,主要是出貨量減少之際,產品組合中一些較高價和複雜的產品所佔的比重有所下降。

中芯股價昨曾漲4.45%,收市仍升1.78%,收報22.85元。曾任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的梁孟松坦言,中芯距離世界一流晶圓代工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日前表示,突破中國晶片製造限制的關鍵不在於設計,而是製造設備、化學試劑等,因此中國需要更重視基礎工業和化學產業,培育相關人才,尤其是能融會貫通跨領域創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