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谷「新基建」難撐起經濟

新冠肺炎嚴重打擊內地經濟,為重啟經濟增長引擎,內地政府於三月初表明推進新一輪基建狂潮,揚言加快背靠科技崛起的「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過,對於「新基建」及傳統基建谷經濟的效力,業界卻各持分歧看法,尤其擔心「新基建」撐不起穩增長大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於三月初開會,就基建政策連用兩個「加快」,包括「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進度。近日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更多次提及「新基建」,點名頻繁程度可反映重視度正顯著提升。

背靠科技 推動復甦

內地券商廣發証券認為,廣義「新基建」意指5G基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特高壓輸電、城際高速及軌道交通,以及新能源車充電樁等,粗略估算這七大領域「新基建」年內投資規模可能約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鄒蘊涵撰文指,「新基建」着眼長遠發展,但對目前疫情也肩負重任。為推動經濟重回正軌,需通過「新基建」激活市場需求,帶動生產供應走出困局,意味「新基建」不但為未來經濟發展鋪路,更可望為疫情後內地經濟復甦打下強心針。

據內媒統計,截至三月十日為止,內地共廿五個地方省市公布投資規劃,總投資額涉資近50萬億元,其中今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7.6萬億元。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劉世虎隨即在月內十七日重申,項目總投資需在建設期內按年期實施,項目由開工到完工或需時數年不等,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周期更長,故年度投資只屬總投資的一部分。

國泰君安宏觀團隊提醒,「新基建」重心不再是工業時代的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等,有別於俗稱「鐵公基」的傳統基建。回顧○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國務院曾推出以傳統基建為重點的四萬億元方案,堪稱為傳統基建刺激經濟的代表作。即使今年「新基建」投資規模看似大幅飆升,但現階段「新基建」發展空間及經濟效益卻未必相符。

分析:傳統基建托底

該券商續指,各地公布投資「新基建」,但實際進行的項目卻有限。以目前全城熱議的5G投資建設為例,據工信部數據,未來八年內地5G投資總額將約1.5萬億元,今、明兩年營運商對5G投資額度合共約2,000億至3,000億元,對拉動內地已近百萬億總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說,僅屬「杯水車薪」。因此,該券商認為,今年政府將會以重大工程的傳統基建為經濟復甦托底,同時「新基建」則為主要推手,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