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百貨公司嚴冬難捱

美國消費市場持續強勁,但網購愈來愈方便,價格更平,令傳統實體零售業未能全面受惠,美國百貨公司尤其受到打擊。即使近年扭盡六壬吸引客戶,但百貨公司走下坡的趨勢依然無法逆轉,繼續不斷關閉店舖甚至破產,令人擔心整個行業正逐步邁向死亡。

據Bespoke Investment Group六月發表的報告,網購商於五月佔整體零售市場的份額升至約12%,比率首次超越百貨公司及其他一般零售連鎖店的11.8%。此銷彼長的形勢令百貨業的生存空間不斷縮窄。

Sears重組未扭經營頹勢

曾是全美最大零售商的西爾斯百貨(Sears)去年十月申請破產保護,重組後只保留425家店舖,並集中搶攻家電及家品市場,但情況未見好轉,消息指四分之一店舖已關閉或準備結業,反映經營未見改善,很多產品庫存不足,亦未能挽回客戶信心,因為擔心再次倒閉。

至於高級百貨公司Barney's,因競爭激烈,加上租金昂貴,今年八月申請破產保護,計劃關閉旗下22家店舖中的15家。另一高級百貨公司Saks Fifth Avenue母公司Hudson's Bay,繼出售歐洲業務及旗下百貨公司品牌Lord & Taylor後,擬進行私有化。

JC Penney價殘 恐被除牌

其他百貨公司亦艱苦經營。JC Penney數年前招攬蘋果公司前零售業務主管約翰遜,但改革失敗,至今未恢復元氣,而且債台高築,最近股價徘徊1美元水平,面臨被紐交所除牌。

曾任Saks高層、Target副主席及玩具反斗城行政總裁的Gerald Storch表示,在亞馬遜時代,傳統百貨公司正為生存而戰。他指出,零售商若出售「人有我有」的商品,在互聯網經濟中將不會賺取利潤。

Macy's引入概念店賣平貨

零售研究及顧問公司Customer Growth Partners總裁約翰遜表示,除非作出激進改變,傳統百貨公司的日子正在倒數。他指出,很多百貨公司的模式建立在十九世紀中,但現時消費者追求價值、娛樂或服務,若業界在經濟很強的環境中也未能取得成功,這便很有問題。

儘管百貨業一直捱打,但並沒有坐以待斃,積極轉型以提升顧客的體驗。當中,Kohl's由七月起所有店舖提供亞馬遜的退貨服務,希望帶動人流。而業界龍頭的梅西百貨(Macy's)引入新概念店,售賣折扣甚至二手產品,又嘗試縮小店舖的面積。

Barney's首席數碼及科技總監Katherine Bahamonde Monasebian指出,多項因素造成百貨公司走下坡,如消費者習慣了獲得折扣,近年流行租衫服務,嚴重打擊服裝銷售作為百貨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她指出,Barney's將走更精緻路線,加入更多餐飲、體驗和娛樂元素。

零售顧問公司A Line Partners創辦人Gabriella Santaniello指出,百貨公司的經營不夠靈活,改造時間往往要年計,必須盡快變陣。他相信百貨公司不會完全消失,惟坦言很多店舖會被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