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租貴扼殺市場競爭

只有一個經營者(賣方)的市場被稱為「壟斷」;有多位經營者售賣同樣貨品的被稱為「完全競爭」。壟斷和完全競爭是「市場結構」的兩端,中間的還有「壟斷性競爭」,市場裏有多位經營者出售相似但不相同的產品;還有「寡頭壟斷」,由幾個經營者主導的市場。經營者的數量愈少,因相互間的競爭減少,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愈高。為甚麼有些行業經營者眾多,有些卻只有寥寥數位甚至一位?

成本貴 入市門檻高

市場壟斷原因很多,這裏試從固定成本和市場規模去看市場結構。一般以為市場規模(即行業整體生意額)愈大就可以容納更多經營者,市場競爭愈大。可是答案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固定成本與消費者需求的關係。

有些行業的市場規模愈大,經營者的數量有可能相應增加;但有些行業就算市場規模愈來愈大,經營者的數量有可能只維持在差不多水平的,即市場愈來愈集中。固定成本上升(在其他條件不變下)能令經營者的數量減少,令市場集中在更少的經營者身上。

淘汰小店 集團壟斷

對香港很多行業來說,租金一直是固定成本的一大部分,近來香港商舖租金更是連年上升。按上面的說明,市場規模不變,租金的上升令市場集中在更少數的經營者。可以想像這令原有經營者感覺到經營困難,新競爭者要加入就更難。

此外,特別是零售和餐飲業,近二十年來香港政府陸續減少小販排檔數量,改善環境衞生的意圖是正面的,但「副作用」是原本能以小販排檔形式經營的行業的租金大幅上升(找商舖繼續經營),結果令市場結構變得更集中。

獨立經營的小店不見了,大規模的連鎖店比比皆是,租金攀升是一個重要原因。政府的長遠城市規劃不足,固然責無旁貸,但香港租金不斷上升的原因並不單一:包括香港經濟不斷增長、○八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大印鈔票拯救經濟令熱錢充斥、「個人遊」帶旺零售業等,個人認為「官商勾結」之說未見有充分理據。

增土地供應不容緩

「衣、食、住、行」某程度上可視為人生的固定成本。經營生意則不一樣,就算人生的固定成本怎樣上升,我們都要堅持「經營」下去,我心痛很多年輕人為了買樓而放棄進修和追求理想,只好勉勵他們,樓可以慢慢買,光陰匆匆還是先充實自己和多嘗試新東西吧!

上述可見,紓緩租金和樓價刻不容緩,租金高企扼殺了創業精神和抑壓了可能出現的競爭,亦限制了香港人力資本的創造,否則任何扶持行業的政策都是事倍功半。試想當香港的年輕人都要把人生大部分精力花在「一堆水泥」,我們還有將來嗎?增加土地供應是正道,因此每一個香港人都應拿出更大的勇氣和承擔,為香港未來出一分力。

(固定成本、行業競爭與香港人力資本之二‧完)

蕭錦榮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商學教育助理教授,自小喜歡經濟,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曾在美國亞特蘭大和北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顧問,並曾在香港任職分析員。

作者:蕭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