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科技挑戰管理人

在人工智能還未達到今天水平的年代,管理人員和計算機有明顯的從屬和分工關係:管理人員下指令,科技協助執行,最終由管理人員作決策,懂得利用資訊科技於工作層面上的技術型勞工,能享受過去二十多年資訊科技革命的成果。

四項優勢保競爭力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發展迅速,科技在企業中已逐步踏出協助執行者的角色:在投資領域,資訊科技不但可分析市場數據,現在更可作出投資建議。今天大數據時代,企業確實需資訊科技去處理海量數據並快速決策。今年初一間創投公司更正式委任一項計算機運算程式作董事局一員,它不但需分析投資項目的數據,更投票決定應否投資。

從協助執行者發展成協助決策者的角色,資訊科技在商業決策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衝擊企管人員的市場價值。一方面,科技可協助企業管理人員作出更佳決策;另一方面,資訊科技的決策功能正替代不少企管人員的主要工作。在McKinsey Quarterly九月號,諮詢顧問Dewhurst and Willmott認為企管人員在下列四個範圍內,仍可建立競爭優勢,配合資訊科技發展提昇生產力:

(一)提問(Asking Questions):兩位顧問指出資訊科技主要因應管理人員提出問題作出分析和建議,還未懂得在適當時間向適當人士提問。在今天的商業世界,「黑天鵝」事件對企業產生嚴重影響,如這些事未曾發生過,資訊決策系統未必能事前預警。管理人員若不時提出前瞻性問題,或能幫助企業應付衝擊。提出重要問題的能力,仍是管理人員優於計算機的主要競爭力。

(二)處理異常個案(Attacking Exceptions):在大數據時代,資訊科技協助企業從海量數據尋找趨勢和穩定模式,幫忙制定策略,但異常個案便不能以過去數據分析,企業管理人員或可從異例中激發新意念,所以企業還是需要管理人員的判斷力。

個人軟技能難取代

(三)容忍模糊狀況(Tolerating Ambiguity):計算機或許對清楚界定的題目,進行分析及提出建議,但在企業面對挑戰時,管理人員未必可完全清楚困難的本質,更難言解決方案。人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從較廣泛的範圍開始,在搜集資訊的同時逐步勾劃問題的本質,尋找較佳解決方案。

(四)應用軟技能(Employing Soft skills):成功的企業管理人員可以勉勵說話提昇員工士氣,也可多接觸顧客令他們成為企業品牌的忠誠顧客,這些需要高級管理層的「軟」技能,不可通過計算機程式完成。

筆者任教大學商學院,學生全是公開試的前列分子,應試技能卓越,卻不習慣發問和討論,一些同學更不喜歡參與小組習作。如何針對這些學習特性去推行高效能教育,應付科技對未來管理人員的挑戰,是我們大學教員必須面對但不易解決的困難。

馮嘉耀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