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以歷史為鑑 兩岸統一無期

台灣總統馬英九近日接受歐美媒體採訪,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從歷史角度看待統獨問題。他稱,中國有紀錄的歷史大約有四千六百多年,在此過程中,有七成或至少六成半的時間是統一的,三成左右是分裂的,歷史上分裂時間最久的超過二百年。在一個有歷史觀的民族來看,分分合合其實也是歷史現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能不能得到確保?

看起來,馬英九似乎很重視歷史,想從歷史中尋求解決兩岸問題的答案。可惜,這個訪談恰恰表明,他是難以稱得上有歷史擔當的領導人。因為倘若真正要為人民的幸福負責,就不能迴避或擱置統獨問題。對台灣人民來說,甚麼才能確保他們的幸福和前途?當然是台海和平。而要台海和平,兩岸就不能不談統一,並就終極統一問題展開機制和架構設置。台獨肯定是沒有和平的,兩岸目前局面和緩,就得益於兩岸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紅利。

樂於偏安 缺乏擔當

馬英九上台伊始,曾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原則處理兩岸關係。考慮到馬英九是在政黨輪替後上台執政,他在兩岸關係持謹慎態度可以理解,也有一定必要。但在他八年執政已近尾聲之際,還無意與大陸討論統一問題,並認為這個問題意義不大,且無迫切性,就暴露出其政治短視。

馬英九大概忘了,目前台海和平是怎麼來的?當然不是說台海和平是大陸單方面賜予,但在北京看來,馬英九的「不統」其實就是台獨,而大陸還願意給予他和執政的國民黨時間,改善國共關係,釋放兩岸和平紅利,目的就是促使台灣走向終極統一。因此,他頑固堅持不與大陸談統一,乃是對大陸善意的粗暴回應,破壞兩岸政治基礎。

馬英九用歷史鏡鑑,是否認為中國歷史上分裂時間最長的超過二百年,兩岸統一也要二百年?既然歷史統一時段佔三分之二,說明統一是歷史主流,那兩岸統一毋須等二百年,何況兩岸分裂已逾半個多世紀了。統一固然急不得,但必須要有行動,不是說明天就要簽甚麼協定,但雙方都要有這種意識,共同努力。

馬英九曾說,若兩岸統一,大陸先要民主化,他完全可以此為條件展開政治協商,這樣才能體現出他作為政治領導人的歷史擔當,而非因為這一問題很難或無急迫性就迴避。

從整體表現來說,馬英九雖無勇氣,但畢竟還有中華民族意識,這是他和民進黨領導人區別所在,也是大陸願意在其當政時促他展開兩岸和平談判的原因。可惜,他的偏安意識太強,不能抓住青史留名的機會。這當然是他的個人選擇,卻以兩岸統一停滯不前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