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發現市場上仍有不少投資者對認股證市場的一些情況抱有誤解,上周談及股息的問題,本周則再談發行人發行認股證與處理認股證到期時的真實情況與市場預期的差異。
猶記得○六至○八年間,不少內地大型企業來港上市,工行(01398)亦曾「股輪同步」上市,其股價上市首日表現優異,市場認為這是由於發行商要為個股發行認股證,需在市場上買入正股以符合發證要求,從而推動股份在上市當天表現向好。
其後,因上市股份之市值較低,港交所(00388)較少容許認股證與股份同時首日上市,不少國企股在股份上市後一星期,其認股證才上市,但市場普遍認為發行商需在認股證上市時吸納正股,故轉為熱炒發證因素,投資者在股證上市前一天偷步買入股份,欲在認購證上市日套利,令不少股份的股價在其認購證上市前,累積了不少升幅。
結果,在其認購證上市首天,偷步買貨者未見股價上揚而相繼沽售,拖累相關資產股價下挫。為甚麼發輪的效應消失呢?
事實上,市場一開始便誤解了發行認股證的流程。多年以前,發行商發行新的認購證,的確是需要先持有該股。
當年港股市場每日交投量甚低,倘發行人發行的備兌證數量大,而認購證的對沖值亦較高的話,或對當時的市場有些影響。不過,現時發行人在認購證上市時,早已毋須因發行認購證而持有相關股份了。發行人只會在投資者買入認購證後,才會在市場內根據對沖值買入股份。
換句話說,如投資者在認股證上市當天,並無買入該發行人發行的認購證或認沽證,發行商的交易員理論上並不需要在市場內買賣相關股份,亦自然不存在因認購證上市而推高相關資產股價的可能性了。
也有投資者認為,當一些街貨較多的認購證到期時,該相關股份的股價便會受壓。筆者早年曾見有評論指某股份的價外認購證在下周到期,發行人將力圖壓低正股股價,以免認購證到期時成價內證,故該股股價需在其認購證結算後才可揚升。事實上,該認購證之行使價與當時相關股份的現價相差幾乎逾兩成,
倘發行商根據對沖值作持有正股的參考,其實亦早因對沖值跌至接近零值而不需再有持股,根本已沒有股份可沽售了,何來壓價之能力呢?再說,就算認購證到期時,認購證變成價內/等價,發行人如已買入期權作對沖,就算認購證以較高水平結算,亦已將風險轉移至期權的交易對手,根本不需刻意壓價。
另現時股份認股證之結算價以股證到期日前五個交易日的收市平均價計算,發行人需在結算時沽出股份的數量被平均化,對股份的價格影響相對有限。相反,如發行人未曾完全對沖,更可能被「挾」,需追價買入正股對沖,確保在結算時能賠付予認購證持有人。
瑞信香港認股證及牛熊證銷售主管何啟聰
免責聲明
筆者為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的代表 ,並身為證監會持牌人,並無持有相關上市公司的任何財務權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牛熊證備強制贖回機制而可能被提早終止,屆時(i)N類牛熊證投資者將不獲發任何金額;而(ii)R類牛熊證之剩餘價值可能為零。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了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檔。瑞信之聯屬公司為結構性產品之流通量提供者,亦可能是唯一報價者。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