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腦偏重於邏輯思考,右腦偏重圖像式思考,林文傑的左右腦都彷彿特別發達,他曾為眼科醫學教授,是香港生物研究院創建院長,發明出口服植物疫苗防治肝炎,又可應用於禽流感;同時,他又開創納米藝術「折光畫」,林文傑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既精於科學,又擅長藝術創作,堪稱「港版達文西」。他將成就歸功於一眾啟發老師,「引爆」他對科學及藝術的創意,故他積極與年輕人分享創作秘技,因為創意成就這一切。
廿年前,林文傑透過周密的基因改造過程,在蔬果瓜菜中引進不同的目的基因,讓這些轉基因植物變成大量生產免疫抗原的「工廠」,人或動物吃下轉基因植物之後,就可以產生對某種疾病的免疫力。他解釋,原本乙型肝炎疫苗要打三支針,但現在只要飲用三支注入「口服疫苗」的番茄汁就有效,不過以往此技術只可應付基因不會突變的病毒。直至五年前,他着手發展口服疫苗於預防經常變種的病毒和細菌,而應用於H5N1禽流感病毒的實驗成果亦已於最近發表。
「雖然我發明過其他藥,但呢項係我在科學或醫學上對人類最有貢獻的成就,價值在於可以避免有人要無辜犧牲。」口服疫苗影響力大,曾經被《時代雜誌》選為最重要的十項發明之一,研究過程定必歷盡艱辛,但林文傑訪問期間從容不迫,並且語帶幽默。
他的發明並不止於此。三十年前,他沖印照片時,發現無色顯影液在光化作用下,可以在黑白攝影紙上顯示不同顏色,他再用筆描繪成圖畫,創作成「折光畫」,揚名藝術界,不過這看似複雜的過程,在他口中卻變得很簡單,「其實折光畫的原理,就好似小朋友好奇問天空點解係藍色。」
「創意就是一分好奇、一分興趣加一分勇氣。」他指出,對事情好奇才會尋根究柢,有興趣才會自發找資料,還要有勇氣、有自信,並認為自己發明對社會有貢獻,才會有恒心去研究。
他謙稱自己並非天才,只是好運,自小父母提供很大的創作空間,身邊又不乏名師指導,「有名師教,可以走少好多冤枉路,例如我喺哈佛醫學院跟隨韋素教授(Torsten Wiesel,著名神經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在德州跟隨佩頓博士(David Paton,奧比施眼科飛行醫院創辦人)和麥花臣博士(Alice McPherson,視網膜研究基金創辦人),還有著名雕刻家朱銘大師等。」
名師出高徒,但究竟他有甚麼特質吸引名師收他為徒呢?林文傑笑說:「可能是我說服力強!」他坦言不知原因,但他認為名家對慕名拜訪的人未必理會,反而因為大師的觀察力較強,「通常識咗,傾下偈」就洞悉他的創意能力,願意傾囊相授。
伯樂賞識千里馬,道理就是這樣簡單。他強調創意培養要從小開始,「無可能叫小朋友去實驗室,最好透過藝術去發展創意。」他的首項創作,亦是小時候在家中的卷軸國畫上「加工」,故他鼓勵兒童小於三歲就畫畫、塗鴉,現在他亦不時出席教育講座,又著書啟發兒童對藝術的興趣。由一點好奇引發創意,成就林文傑種種「由無到有」的科學和藝術發明,秘技就是如此簡單!
圖:甘偉倫 文:陳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