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一提起日常保健或者疾病的預防措施,有些人會選擇服用維生素補充劑,有些人會選擇多做運動,而許多人則會想起中醫的養生方法。

養生宗旨「天人合一」

中醫的養生宗旨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主張人應該順應天地變化,在飲食、作息和衣着等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安排,以遠離疾病。其中一個明顯的天地變化,就是四時氣候的轉變。針對四時變化的養生方針,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曾提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當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便是基本的四季養生方法。

歷代醫家、學者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都持有不同的見解,在此略舉兩例。如唐朝王冰認為「春夏養陽」是指春夏陽盛,應採取行動,防止陽氣生發過度;「秋冬養陰」是指秋冬陰盛陽衰,應想辦法抑陰扶陽,避免陽氣過度虛衰。具體做法如在夏天進食寒涼之品,在秋冬進食溫熱之品。

另一說法,是由清朝張隱庵提出的。他認為「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需養其內虛之陽,「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應養其內虛之陰。

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亦持有相近的看法,他在《傷寒論.辨脈篇》中,便曾寫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而民間俗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正正是這種理解的生活實踐例子。儘管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註解眾說紛紜,有些更有兩者背道而馳之感。但各註解都是指導人們作出合理的安排,使人體陰陽維持在相對的平衡狀態。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推廣小組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