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出於統戰的理論和需要

鄧小平說過,「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甚麼是愛國者,在中共的政治字典裏涵蓋很廣,有不同的標準。在「港人治港」這個特定語境下,愛國者有兩個標準,一是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二是擁護中國收回香港主權,維護香港安定繁榮。

中共面對解決當代種種政治問題時,使用「愛國」和「愛國者」這個概念實乃出於統戰的理論和需要,是和統戰問題聯繫在一起的。而統戰則在不同時期和解決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時,有不同的對統戰人物的界定,這個界定通常以「愛國」、「愛國者」為政治標籤。北伐時期,凡是贊成打倒軍閥的,就是愛國者;抗戰時期,凡是槍口對外的,就是愛國者;解放戰爭時期,凡是贊成「結束蔣家王朝獨裁統治」的,就是愛國者;中共建國時期,凡是擁戴成立以中共為領導主體的「聯合政府」的,就是愛國者;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凡是贊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就是愛國者;一九五七年「鳴放」和「反右」時期,凡是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部署發言行動的,就是愛國者……

從那以後,在毛澤東和中共的政治盤口中,愛國者已經沒有甚麼價值了,因為經過無數次「考驗」與「淘汰」後的愛國者包括「八大民主黨派」以及那些「社會賢達」們都成了中共的馴服工具,「愛國」早已變成了「愛黨」,變成「聽黨話,跟黨走」。這些人要想繼續「吃得開」,只當「愛國者」行不通了,必須要使自己經過「脫胎換骨的改造」成為「革命者」,然談何容易!

文革後,中共多少調整了一下這種愈收愈緊的愛國者淘汰機制,特別是在香港問題的「港人治港」上,北京又「從頭」設定了愛國者的標準,其寬鬆程度和北伐時期差不多,甚至更寬。例如,鄧小平說,信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甚至奴隸制度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