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雙重夾擊下無啖好食!政府擬最快明年立法禁止拖網捕魚,數千名漁民隨時「飯碗」不保,雖然政府已推出漁業發展貸款基金,協助業界轉型,但審批條件苛刻,諸多掣肘,要求漁民以物業或漁船等抵押外,更要提供擔保人,令業界卻步。近四年該貸款基金亦只錄得一宗批核個案。立法會議員直斥,政府任由本地漁業「自生自滅」,要求盡快放寬貸款條件,令漁業得以轉型。
現時本港拖網漁船數目約有一千一百艘,從事捕撈的漁民數目約有七千六百人,不少拖艇漁戶都擔心一旦禁止拖網捕魚,全家生計會受到影響,轉型發展成為漁民的出路。不過,要轉型亦絕非易事,單是資金已經令他們煩惱萬分。
目前漁護署設有漁業發展貸款基金供漁業界申請,提供予捕撈漁民及養殖漁民的貸款,利率分別為百分之二點五及百分之二點零九九,後者為浮動利率。根據署方資料顯示,由二○○七年至今,署方接獲一宗申請貸款基金的個案,批出的金額為五百萬元,審批時間約為五個月。
為何現時可動用的三億元貸款基金,近年只得一宗申請?當然與審批條件繁複有關,貸款條件規定,申請人要提供漁船、物業或銀行擔保書抵押,亦要提供擔保人。五十歲的盧阿養,十多歲開始以拖網捕魚維生,雖然他「上岸」入住公屋多年,但至今仍需靠捕魚維生,養活一家。盧坦言,若日後不能拖網捕魚,他只能靠積蓄及政府賠償金過活,一來他沒有物業,其次是其漁船亦未必能當作十足的抵押品,又要找擔保人,種種因素令他未符合申請貸款基金的條件。對於政府建議漁業界參加再培訓課程,他亦不寄予厚望,「我哋又唔識字,培訓得幾年,年紀都大啦,點同人競爭!」
「你扼殺咗我哋個行業,個海梗係多魚㗎,但我哋點生活呢?」世代從事捕魚業的馮歡根批評政府懶理拖網漁民的需要,而署方建議漁民轉型從事休閒漁業或開設魚排,也屬不切實際的做法。他解釋,漁船改裝成休閒漁業載客出海,為符合安全標準,起碼要花費數十萬元改裝,並要拆走船上的拖網機器。他質疑拖網船拆走原先設備後,與一艘普通遊艇無異,顧客根本提不起興趣租用。他嘆道:「我哋只有結業一條路。」
另邊廂,在東莞經營淡水魚養殖場,並得到綠色無公害認證的水產科技公司負責人關永雄指,早年他打算向該貸款基金申請二千多萬元貸款,將內地的養殖經驗引入本港,發展新田近八百畝魚塘用地成有機淡水魚養殖場,但獲悉貸款條件即打退堂鼓,他說:「又要物業抵押、利息又唔係低,文件往來需時,分分鐘一至兩年至批貸款,如果我符合咁多條件,不如直接去問銀行借仲快啦!」
關憶述,他後來要從公司調配資金,分兩期發展八百畝魚塘。雖然本港淡水魚養殖被指是夕陽行業,但他不認同,並深信只要做好品質控制及改為有機養殖,仍會得到市場認同,而他亦不介意將心得與其他漁戶分享,發展本地漁業。他指出,現時理工大學的有機資源中心正草擬陸上有機水產認證,他希望成為首間得到有關認證的公司,而由他養殖的有機水魚快將推出市場,雖然價格較昂貴,但有信心受市場歡迎。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黃容根批評政府對本地漁業是採取「自生自滅」的態度,沒有積極協助本地漁農業發展,對於貸款基金申請條件苛刻,他早已要求政府檢討放寬,以及改收取一厘貸款利息,惟署方未有理會。他續指,若本地漁農業得到發展,便毋須全靠外地及內地入口,有利民生及經濟發展,惟政府卻短視之極。
對於基金貸款近年只有一宗獲批核,漁護署發言人表示,該貸款用途及條款近年經已修訂,但因近年油價上升、漁民年紀大未必掌握到新作業模式,怕資金化為烏有;養殖戶亦未有打算大規模拓展業務而令申請意欲低。
圖/文:崔祖佑 李西全 黃家豪 張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