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媽打」助養兩童

不少港童在父母的護蔭下嬌生慣養,變得過分依賴。本港一名九歲妹妹黃清怡,成長以來衣食無憂,但她明白幸福非必然,世上有很多小朋友連基本生活也不能維持,便學習父母將僅有的零用錢捐出助養他人,小小年紀已成為非洲及內地兩名助養童的「媽打」,懂得施比受更有福,與同樣有助養兒童的父母親合組「一家三口助養之家」。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如讓子女自小接觸社會做義工或助養等工作,可增強小朋友自信心,改善「王子公主病」。

昨天是國際義工日,黃清怡與八名兒童獲得愛心港童的嘉許。清怡成長在幸福家庭,不曾為生活煩惱過;三年前只有六歲,父母給她看過一些貧苦小朋友的照片,便牽起了她的憐憫之心,決心要助養兒童,「我有一個子女在內蒙古,六歲,助養咗一年;另一個在剛果約八至十歲,已經助養四年!」她說平日沒有用零用錢,只依靠儲蓄加上父母的幫助,每月捐款二百至三百元,數個月會收到子女的回信,「我試過收到佢哋親手用紙砌成的一隻貓,好開心!」清怡說,父母均有助養兒童,母親便有六、七個子女;自己每隔數月亦會跟隨父母到清遠探訪小兄弟姐妹。

從小助人增強自信心

年僅六歲的曾啟棹有一副可愛的樣子,一歲時已隨父母探訪長者,逗得老人家開懷大笑。曾太指,兒子小時候很怕羞,「十問九唔應」只識笑,於是讓他多接觸外界,「佢仲係好慢熱,但明顯自信心強咗!」至於十一歲的陳沛嫺由一年級開始便與患有讀寫障礙的同學小星星(化名)形影不離,她說當時看到同學欺凌小星星,激發她上前阻止,自此兩人在校園內就如「孖公仔」,成了小星星的「守護」。

兒童心理學家蔡綺文指,讓子女自小跟隨父母做義工,年紀太小的確實未必明白發生甚麼事,但透過親子活動可讓他們建立親密感、安全感及信任感,提升人際關係,而小朋友幫助別人,亦有助建立自信心,學習助人自助、推己及人,從而取得滿足感。

香港世界宣明會聯同東港城合辦助養計劃,十一日及十二日、十八及十九日中午十二時至七時親身到商場登記,並將一年助養款項二千六百四十元存入宣明會戶口,便可助養一名兒童,再即場補二百元更可獲得紀念版公仔。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