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俗稱「肺癆」,因為結核桿菌主要侵襲肺部,其實結核桿菌可入侵人體任何部位。微生物學專家指出,本港約一成二感染結核桿菌的個案,並無出現任何肺病,反會損害淋巴、腦膜、腸臟及胰臟等「偏遠」部位,桿菌更可游走全身引發「粟粒型結核」,估計本地每年有廿多宗個案,外國文獻指死亡率較一般肺癆高近七倍。
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劉嘉珮稱,本港每年有近五千宗結核病新症,自相關抗生素面世後,死亡率由四十年代的三成多,銳降至○八年僅百分之四。據衞生防護中心○四年調查,本港結核病個案仍以肺癆為主,佔四分之三。
餘下的四分之一,當中一成二同時影響肺部及其他器官,另外一成二是其他器官受損,即「肺部外結核」,當中淋巴及胸腔各佔約三成,前者出現頸部淋巴腫脹,後者有肺積水、氣喘及胸痛。此外,結核桿菌可引發腦膜炎,或入侵腹腔淋巴,損害腸、胰、肝、脾及腎上腺等器官。患者多屬免疫力較差人士,如愛滋病患者、長期服抗排斥藥人士,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等。
約百分之四的肺部外結核個案,結核桿菌「走勻全身」,患者肺部X光片呈現多處穀粒狀白點,故又稱「粟粒型結核」(Miliary TB)。初期病徵不明顯,病人持續發燒、疲累、體重下跌、食欲不振及偶爾乾咳。但一旦發病可急速惡化,併發敗血症及多重器官衰竭。外國文獻指出,患者死亡率可達三成,較普通肺癆高出近七倍。按本地數據推算,每年或有廿多宗同類個案。
劉嘉珮早前於瑪麗醫院接獲一名五十八歲女病人,因腎衰竭於九七年換腎,一直服抗排斥藥。女病人入院時右腳跟腫痛及發燒,肺部X光無異樣,初時診斷為軟組織感染。但病人持續不退燒,加上腎功能一直下降,且有乾咳,數日後再照肺X光發現雙肺已「花晒」,證實為粟粒型結核,處方抗生素後逐步好轉。劉說,此類患者一般需較長時間藥物療程,由半年延長至一年或以上,若患者感染抗藥性結核菌,更難處理。
■記者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