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費者委員會抽查市面上的零食,發現近半產品含有可能引起兒童過度活躍症情況增加的色素,本文將就此事件簡單介紹現時兒童過度活躍症的治療方法。
本港六至十六歲兒童中,過度活躍症發病率約有3%至7%。患者最主要病徵包括專注力失調、活動量過高及自制能力低。醫學界至今仍未能找出此病的成因,科學家相信此病與神經遞質減少在大腦額葉皮層的傳遞有關。過度活躍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常用於治療過度活躍症的藥物為精神興奮劑「哌醋甲酯」、「苯丙胺」及非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托莫西汀」。
精神興奮劑已沿用多年,它能有助改善中樞神經物質的傳導,從而改善集中力。75%患者服用後病情有明顯改善。常見副作用包括食欲減低、輕微的睡眠問題和煩躁不安。在開始藥物治療前及在治療後的每六個月,應測量患者的脈搏、血壓、體重和身高。同時患有嚴重精神病、妥瑞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及心血管病的人士不宜使用。
過度活躍症的治療往往需要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甚至需要到成年。其他藥物包括原來用以治療嗜眠症的「莫達非尼」、中央阿爾法受體激動劑「可樂定」及抗抑鬱藥「米帕明」等。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情及藥物的副作用去選擇適合的藥物。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