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轉趨緊張。釣魚島撞船事件表面看是中日對抗,實質亦隱含幕後玩家美國的巧妙操控,今後中美對碰隨時引發巨響,並非沒有可能。雜誌《福布斯》發表權力排行榜,胡錦濤壓倒奧巴馬,有人感到不是味兒。
中期選舉剛落幕,奧巴馬即率領龐大代表團展開亞洲四國之旅,先後造訪印度、印尼、韓國和日本,獨缺中國,論者認為明顯含有制衡中國的意味。與兩年前比較,當時奧巴馬剛上位不久,首次亞洲之行,中國之旅是重中之重,被視為中美關係揭開新的一頁,甚至是新的蜜月期開始。不足一年,美國即變臉,高舉保護主義旗幟,不斷打壓中國輸美貨品,掀起連番貿易爭拗;今年中,國務卿希拉妮更高調展示美國「重返東亞」,在南海爭議上主張國際化,直指美國的自由進出不受限制,更慫恿東盟各國聯手制衡中國。
美國對中國重新推行圍堵政策,日本與印度一東一西,形成兩大遏制中國的主要盟邦,在中國的兩側構成干擾之力。奧巴馬亞洲之旅的首要目標旨在強化與印度的經貿關係,拉攏印度向中國施壓;當然,尾站抵達日本,此時此刻也大有為日本撐腰,挑戰中國的含意。
不過,國際政治舞台當前最突出的大議題,是美國次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威脅,尤其是大量熱錢湧入市場,亞洲更是首當其衝。美國不負責任、損人利己的做法,愈益受到各國譴責。
中美角力之焦點,隨着美國聯儲局大印鈔票,令中國的美元外匯資產面臨縮水,且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在國際舞台上各自爭取同盟軍,向對手施壓。形勢對美國不利,歐盟與亞洲以至拉美各國與中國同一陣線,各國財金官員群起指斥美國太過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