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淑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被迫解散後,美國總統奧巴馬派遣特使坎貝爾訪緬,在接觸軍政府之餘也會晤昂山。前度劉郎今再來的坎貝爾,估計一如他首次的訪問,不會取得甚麼實質成果,充其量只能向軍政府「曉以大義」,籲促與反對派對話,噴噴「選舉必須公平公正」的口水。奧巴馬對軍政府的接觸策略,迄今未建寸功,似乎並不奏效,已到了檢討的時候。
奧巴馬去年初上台,改變前朝小布殊對外政策,推行多邊主義,包括向多個敵意國家伸出橄欖枝,緬甸就是其中一個。華府放棄孤立緬甸政策,急欲西方撤銷制裁的軍政府當然無任歡迎。去年十一月,美國專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以特使身份訪緬,為十四年來踏足緬甸的美國最高層官員,當時坎貝爾也會見了被軟禁的昂山。坎貝爾的訪問被視為突破,但其後的發展,證明所謂「突破」,只對軍政府而言,她洗刷了國際形象,打開了外交空間。
至於美國,變相淪為替軍政府塗脂抹粉,其推動緬甸民主人權的目標,遙不可及,軍政府打壓反對派毫無收斂,照樣延長軟禁昂山,照樣拘捕異見人士,照樣逼絕全民盟。
由此看來,坎貝爾再度訪緬,並無甚麼意義。難道奧巴馬奢望坎貝爾能夠說服軍政府,讓昂山參選,讓全民盟復活?如果軍政府肯讓步,早就做了,而且別忘記,坎貝爾此行所見緬甸最高級官員,相信只是外交部長吳年溫而已,連總理登盛也無緣得會。難怪昂山代表律師不客氣地說,不明白坎貝爾此行到底作用何在。軍政府策略很明顯,就是拉美國的裙蓋自己的腳,藉坎貝爾到訪為即將舉行的大選貼金。華府一度威脅,倘若坎貝爾不能會見昂山,就不會訪緬,軍政府連忙答應,可見只怕坎貝爾不來。
對於緬甸軍政府操縱選舉箝制反對派,美國再多口頭的關注,都無補於事,美國會參議院認為,對付軍政府最有效方法仍是制裁,在全民盟拒絕註冊而被迫解散後,參議院通過決議案,籲促奧巴馬政府進一步制裁緬甸,並要求軍政府與全民盟對話,釋放昂山。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提出延長對緬制裁法案,無疑是對奧巴馬一記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