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瑪麗剖腹產子割破膀胱

瑪麗醫院一名醫科畢業僅四年的女醫生,疑沒有資深醫生督導下,連膀胱與子宮都分不清,替孕婦剖腹分娩期間割破膀胱,傷口長達五厘米,急召泌尿科醫生修補膀胱。事主黃太長期飽受尿頻之苦,後悔信錯瑪麗醫院。病人組織質疑肇事醫生器官都分不清,「當初佢點畢業o架?」

現年卅八歲的黃太○三年在瑪麗剖腹順利誕下長子,「醫生好資深,我仲以為瑪麗係全港最好公立醫院,估唔到六年後會有咁離譜嘅事發生喺我身上!」去年黃太懷有次女,不畏長途跋涉之苦,再選擇由將軍澳跨區到瑪麗分娩。

黃太憶述,去年六月廿六日入院接受半身麻醉剖腹,上午十一時入手術室,女兒十二時零七分順利出世,但過了很久手術仍未完成,便向女醫生查詢。醫生承認開刀期間割傷膀胱,一名泌尿科醫生趕來修補,結果手術延長至三小時。

出院後飽受尿頻之苦

黃太手術後三日向一名婦產科顧問醫生查詢,始獲悉膀胱傷口長達五厘米,正常膀胱只有約五厘米大,「佢都承認基本上係成個膀胱切開咗,仲話好彩冇傷到尿管同排尿出口,如果唔係會腎炎同失禁!」黃太與丈夫要求與操刀的女醫生聯同資深婦產科及泌尿科醫生會面,女醫生承認「落刀時根本唔知嗰度係膀胱,所以一刀切咗落去;佢一講完呢句即刻畀資深醫生截住,我驚訝到眼都爭啲跌咗出來!」

黃太留院十日,期間日日插尿喉及帶尿袋,「真係好痛好辛苦,好似人間地獄咁!」出院後飽受尿頻之苦,「由瑪麗坐的士返屋企約半小時,已經急尿急到想瀨!」黃太現時每半小時至一小時小便一次,不敢多飲水,每次小便有百多至二百毫升,比正常三百多至四百毫升少一半,仍需在瑪麗泌尿外科覆診。

「道歉都冇句好黑暗」

黃太去信瑪麗投訴,只獲回覆因首胎剖腹時子宮附近有黏連,令第二胎剖腹容易傷及其他器官,「醫生同瑪麗一句道歉都冇,醫醫相衞,真係好黑暗。」她考慮向醫管局及醫務委員會投訴。

根據醫委會註冊醫生資料,為黃太操刀的女醫生○五年於港大醫學院畢業,未有專科資格,○九年替黃太剖腹時僅畢業四年。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批評公院醫生嚴重斷層,有經驗的醫生紛紛轉私人執業,以致年資淺的醫生缺乏督導,「連器官都未搞清楚就做手術,令市民好恐慌,瑪麗一定要解釋清楚!」

瑪麗醫院昨回應表示,負責剖腹手術的醫生「富有經驗」,又指手術前已將風險及有關的併發症向黃太解釋。

記者于令華 陳紹恒

未達專業水平可索償

婦人於瑪麗醫院剖腹分娩慘遭誤割膀胱,法律界人士認為即使院方稱事主因首次剖腹產子令器官黏連的說法成立,但應屬於醫學界已知的風險,醫生事前應已準備應變。由非專科醫生負責手術,雖然未必違反法例或專業守則,但可視為未符理想專業水平,認為事主有足夠理據向醫院索償。

預知風險有責告知

法律界人士黃國桐認為,據事主引述院方解釋,指她之前曾剖腹分娩,故第二度開刀出現器官黏連的風險較高,應屬可預期風險,醫生事前有責任告知病人及準備應變方案,「今次唔同血崩等手術期間突發意外,既明知佢係第二次剖腹,事前應知道可能有黏連。」

黃國桐指出,各類醫療專業責任保險中,以婦產科保費最高,顯示有關手術潛在風險高,由沒專科資格的醫生負責操刀,顯然未達理想專業標準。

他指出,索償金額需視乎事主所受的身體痛苦、心靈創傷,及對工作能力影響。

他透露,以往因各類手術後遺症而索償的個案,大多庭外和解,難知實際金額。

割破膀胱罕見 千分一機率
公院人手不足惡果 嚴重事故大增

黃太由未具專科資格的受訓醫生操刀剖腹分娩而出事,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何栢良指,大部分公院病人由受訓醫生診治,導致併發症及出錯機會增加,是近年人手不足及工作量增加的惡果。香港婦產科學院發言人余啟文則指,剖腹生產傷及膀胱的機會率約為千分之一,受訓醫生處理高風險的剖腹個案時,應有資深醫生從旁指導。

應由專科醫生操刀

何栢良指出,以往公院人手較充足及工作量較少時,資深醫生與受訓醫生一同巡房、做手術及看門診,但是近年不少臨床部門精簡人手及推行醫生減工時計劃,令受訓醫生獨立行事,乏人監督,他說:「培訓同監督都出現嚴重問題,師徒之間有代溝,好少機會溝通,較難學嘢!」

余啟文指,婦產科學院並無規定為孕婦剖腹的醫生必須具專科資格,但事前要由專科醫生評估風險,有胎盤前置等高風險的孕婦,應由專科醫生操刀。

成個割開更加離譜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指,為孕婦開刀時醫生會在子宮下半端開刀,位置與膀胱很接近,上一胎剖腹時留下的疤痕有機會導致子宮與膀胱黏連,醫生需細心地慢慢推低膀胱才落刀。膀胱是剖腹手術中最易受損的器官,「推損膀胱嘅個案間中都有,產婦會小便有血同赤痛,兩、三日就好番;傷膀胱好少有,成個膀胱割開更罕見。」

靳嘉仁指,膀胱割開五厘米傷口很大,修補後亦可能有疤痕,若疤痕接近敏感神經,患者可能時常有尿急感覺。正常膀胱約有四百毫升容量,修補後容量可能減少,令患者常有尿意,應接受膀胱動力測試,以診斷是否需服藥或接受膀胱功能訓練。

東區醫院初生嬰傷臉
院方稱手帶附膠扣 家長疑隱瞞

東區醫院今年初一名出生三日的男嬰左臉無故被傷,兩條傷痕各長約一吋,至今傷痕仍未退。院方指調查後未能確定男嬰受傷原因,沒有證據顯示有人為傷害。護士曾為男嬰所戴的手帶加塑膠鈕扣,為安全起見,已停止在初生嬰手帶附加塑膠鈕扣。男嬰母親李太質疑院方有意隱瞞,不相信初生嬰能揮動手帶在臉上造成長長傷痕。

不信嬰兒自己刮傷

李太表示,兒子今年一月八日出生。留院期間,她曾於十一日凌晨與護士因餵奶問題爭吵,約一小時後被通知兒子左臉上有傷痕。院方事後解釋,指嬰兒「收水」較快,手帶易鬆脫,故護士附加塑膠鈕扣扣緊,疑嬰兒面部被塑膠鈕扣傷。

李太稱,與丈夫約見院方時,丈夫曾用力以塑膠鈕刮自己的皮膚,沒有造成像兒子面上般傷痕,且三日大的嬰兒「無可能咁大力刮到塊面咁傷」。她懷疑醫護人員照顧其子疏忽,弄傷兒子面部。

東區醫院表示,育嬰室護士發現男嬰面部受傷後,即時向主管報告及傳呼兒科醫生到診,並檢查嬰兒床,未發現有尖銳物件。

兒科醫生為男嬰檢查,認為屬淺層刮損傷痕,男嬰經觀察後出院,由兒科跟進,現時傷口已愈合。經初步調查,未能確定男嬰受傷原因。雖然護士在男嬰的手帶附加塑膠鈕扣以防脫落,但未能證明男嬰受傷由塑膠鈕扣引致,院方已向家長解釋和致歉。

仁安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指出,留院嬰兒要戴上附有個人資料的膠手帶,附加的物料刮傷嬰兒皮膚機會不大,但膠物料會出現稍為鋒利的膠邊,故私家醫院已改用紙手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