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在職貧窮問題一籌莫展,令最低工資立法的訴求高漲,勞資雙方近日就最低工資水平展開激烈爭拗。「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政府漠視在職貧窮,以及刺激就業措施無成效,是激發設立最低工資的導火線。受訪者亦預料,弱勢政府在今個議題難順利為勞資爭拗拆彈,若處理不當更加會激化勞資矛盾。
在職貧窮日益惡化,統計處以去年第二季僱員工資數據,完成提供予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參考的「二○○九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全港二百七十七萬多名打工仔的整體平均時薪中位數為五十八元五角,其中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平均時薪中位數僅二十七元六角,業內更有一萬三千二百人的時薪低於二十元。首個最低工資將於今年七月訂出,統計處的工資數據公布後,勞資雙方再出現新一輪拉鋸戰,資方建議最低工資時薪應設於二十四元,甚至有低至二十元的建議,勞工界則企硬三十三元,勞資雙方針鋒相對的角力將陸續有來,港府在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上將遇到極大考驗,一旦處理不善,將加深社會分化及製造更多矛盾。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於上星期四至六以街頭問卷及電話形式訪問了共三百零四名十八歲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六成四受訪者贊成最低工資立法;兩成四稱不贊成。最多受訪者認為,最低工資時薪應設於三十一至三十五元水平,佔三成七;三成五認為應設於二十六至三十元水平,一成六認為是二十一至二十五元;一成一希望在三十六元以上。
雖然大部分受訪者贊成最低工資立法,但大部分受訪者同時憂慮立法後會帶來負面影響;三成九擔心會觸發通脹、裁員等問題;兩成五憂慮最低工資會變成最高工資;一成二稱會影響香港競爭力。
最低工資立法極具爭議性,勞資雙方亦就釐定最低工資水平展開激烈爭拗,政府的處理表現亦成為勞資能否順利拆彈的關鍵,三成九受訪者認為,若政府處理不當將激化勞資矛盾;兩成七則對政府無信心,認為弱勢政府難順利拆彈;一成二則擔心高鐵事件重演,政府再遭衝擊。
調查亦顯示,導致香港要為最低工資立法,五成八受訪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一成九歸咎政府漠視在職貧窮,令立法訴求高;一成一感到立法是無辦法中的辦法。
最近政府為解決「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錯配現象,將撥出一億四千萬元公帑,推出為期兩年的「就業導航試驗計劃」,向二萬二千名接受勞工處職位選配後就業滿三個月的市民發放五千元獎金,以鼓勵失業者投身「無人做」的行業。但大部分受訪者卻質疑有關計劃的成效,三成九認為,計劃未能解決就業錯配問題;兩成九則稱成效短,難留任員工;一成七形容政策閉門造車,未符合實際情況。
此外,受訪者亦不滿政府處理就業問題的表現,三成四受訪者直斥,政府的就業措施有姿勢,無實際;三成指政府對失業、在職貧窮無計可施;兩成五批評刺激就業計劃未能對症下藥。
綜觀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受訪者雖然贊成最低工資立法,但同時亦擔心立法後會觸發通脹、裁員潮,甚至影響香港競爭力。受訪者亦歸咎政府政策失當,令香港要設立最低工資來解決在職貧窮問題。
社會就最低工資水平的爭拗進入白熱化階段,政府能否順利拆彈成關注問題。學者認為,弱勢政府仍抱着做主持人及裁判的心態,沒有引導及協調勞資雙方,以及先釐定最低工資水平的訂立原則及日後調整方案,令勞資維持「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談判僵局,雙方欠妥協空間,令社會矛盾加深。即使政府最後「裁決」最低工資的水平,也不是令人信服的好結果,過程不會順利。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批評政府在最低工資立法過程中,仍抱着做主持人的心態,任由勞資雙方「拗餐飽」再做裁判,中間落墨。
他稱,引起激烈爭拗的原因是釐定最低工資的原則尚未訂立好,如考慮個人開支抑或家庭開支,以至日後的調整方法也未有定案,令勞資維持「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談判過程,若日後調整工資水平時,「年年都要拗」,更會加深勞資及社會矛盾。
黃洪斥,弱勢政府無做好協調工作,無引導勞資討論及維護公平,令勞資互不信任。政府應提出先研究調整機制,令勞工界知道即使今年讓步,經濟好轉也有望調整,令勞資有妥協空間。他擔心,政府純粹「裁判」最低工資水平,結果都會令社會不滿,爭論繼續。
弱勢政府欠管治威信,很難處理爭議性問題,黃洪稱,政府現時的做法是交由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閉門研究,再拋出方案給立法會審議,是不公開及不透明。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則稱,政府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在爭議過程中如何取得平衡點,擺平勞資雙方,以及最低工資機制最後會否獲市民接受。
鍾稱,從經濟角度,最低工資立法後可能會帶來影響,如成本上漲引致裁員及黑工問題等,故政府要有監管措施配合,又認為最低工資可訂於廿七至廿八元作為起步試點。
本港在職貧窮問題不斷惡化,政府多年來仍未能化解。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根本不重視在職貧窮問題,有關推動就業的政策更是不全面、不連貫,「一時做呢樣,一時做嗰樣」。基層團體亦不滿政府多年來對在職貧窮問題不聞不問,甚至採取放棄態度,直斥當局麻木不仁。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直斥,政府在解決在職貧窮問題上,應做的措施議而不決,其中向低收入人士提供的交通津貼,原訂於去年底完成檢討,但政府今年又要再檢討一年,「拖吓一年,拖吓又一年」,在刺激就業上未能起積極作用。他指出,過去十年,不論老、中、青的勞動人士收入均不斷下調,政府卻沒有相應措施解決,反映當局根本對此不重視。
王國興續說,當局最近推行的「就業導航試驗計劃」,也反映政策「不全面、不連貫」,「一時用啲錢做呢樣,一時又做嗰樣」,所有措施只為應酬社會的批評而推出。他認為,推行最低工資只是解決在職貧窮問題的其中一個手段,長遠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斥責,政府多年來對在職貧窮問題不聞不問,所謂可倚靠的「滴漏效應」亦只是講大話,即使經濟上揚基層市民根本未能受惠。他批評政府對此問題已採取放棄態度,即使訂立了最低工資,低收入工人亦僅能賺取最低的工資額,未能透過工作脫貧。他直言,當局的最大問題是沒有長遠的就業政策,「庫房有多啲錢就做多少少」,反映政府麻木不仁。
09年2月
成立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
09年12月至10年2月中
委員會向團體收集意見
10年3月中
統計處發表僱員工資數據,作為釐定最低工資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
10年4月底
委員會停止收集意見
10年7月
委員會參考一籃子指標及其他因素,再向政府建議最低工資水平,立法會將於本立法年度前通過主體法例,明年一月正式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