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還看今朝:「春節」申遺的意義

二○○六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春節跟中秋、端午、清明、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同被列於保護名錄之列。近日,內地有學者撰文提議「春節」申遺,希望把日漸淡化的「年味」保存下來。

有人說,以往過春節的濃烈氣氛,因為社會的進步而逐漸被淡化,不過淡化的原因只是過春節的傳統習俗開始式微,例如一些傳統美食、家族團拜、年夜飯後的熬年守歲、穿着唐裝、鳴放炮仗等。

其實,打從有春節概念以來,春節已經在每一位中國人的意識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我們還是重視春節,重視春節帶出的團聚、親情、希望等核心價值,只不過是我們過春節的方式與以往不同罷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指出「各個群體和團體隨着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由此得知,「春節」申遺不只為保存傳統習俗,而且更要賦予春節的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在當今重視多元價值的時代,春節不可能以統一姿態出現,縱然不同群體以與時並進的方式過春節,但春節的核心價值是恒久不變的。

春節的傳統習俗乃載體,我們希望保存這些載體,但不必要求永遠如一。任何能展示春節活力的方法,我們都應該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