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支持或反對高鐵,相信你也同意諮詢真的有所不足,但政府一般會駁斥說,我們有諮詢,是按着既定程序諮詢。言下之意,政府已做得「足夠」。
我認為不是足夠與否,而是政府有否心理準備,在諮詢過後可能要改變政策或方案。若沒有,任何諮詢都會備受質疑。
大部分諮詢只是個「講給你聽」的過程,官員不介意你說甚麼,因為意見總會紛紜,而政府早有定案。每年的施政報告發表前,司局官員均會接見各界人士,我是「文化創意產業界」的一員,每年的形式都一樣,會議室內坐了二十多位業界代表,主持的司長說,好吧,我們今天來是聽的,請大家盡情發言。
每人輪着講三數分鐘,轉眼已一小時,會議快結束前,司長總會說,謝謝大家的寶貴意見,政府都「聽到了」,我們會考慮大家的看法。可是,「聽到了」代表甚麼?在去年的諮詢會過後,與幾位業界朋友一起離開,大家相視苦笑,有人說,類似的話不知說了多少年,另一位說,也好,讓我的意見被記錄在案吧。我回應,這些會議無人撰寫會議紀錄,只是閒談性質,又何來紀錄?
這種諮詢,是單向和缺乏交流的。官員以「因為想聽多一點」的藉口而不願評論被諮詢者的意見,就如你打乒乓球,球打過去,「咚」一聲跌在地上,因為「對家」根本不願意接。
聽說,曾蔭權和局長們希望約見「八十後」青年,但若以上述方式,那不是諮詢,也不是對話,只是對着空氣講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