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射燈小組
「依家先覺得好似個陷阱咁!」梁小姐於○八年初收到一則手機短訊,內容附上遊戲網址,除每月要支付數十元會員費外,亦要以港幣兌換代幣才可玩遊戲,一百港元可換十多萬代幣,相關費用會在每月的電話費月結單找付。梁起初只為打發時間,但不知不覺沉迷手機賭博遊戲,每日「賭」足十六小時,她與男友至今已花去近四萬港元。
贏取代幣 可換禮品
本報瀏覽互聯網發現,不少手機遊戲網站均載有賭博遊戲,如百家樂、大小、老虎機等,部分遊戲注碼至少一千代幣,玩法與賭場如出一轍,玩家贏錢後須抽水百分之八至十。有遊戲網站更讓玩家可直接用代幣換取禮品,如以八百萬代幣可換取一部價值千多元的手機、三百萬代幣可換五百元現金券等。
另一誘使玩家愈「賭」愈大的撒手鐧,是每周累積最高注碼的玩家,便可獲得來往澳門船票兩張連一晚酒店住宿,梁小姐就曾以五億代幣(即近四千港元)成功換取。玩家領獎時通常不會到網站辦公室領取,而會在港鐵車站交收。梁小姐指,有時網站負責人會要求領獎者拍照,然後放上網站,「可能係畀其他玩家知道,真係有獎品,令玩家繼續玩落去。」
根據《賭博條例》,如參加博彩遊戲以贏得金錢或其他財產即屬違法,除了法律准許的網站,如香港賽馬會外,其他網上賭博均屬違法,有網站於是在換取獎品前,要玩家答對一條「麵包是用乜嘢做?」之類的簡單問題,便可獲得獎品,而非因由賭博遊戲直接換取禮品。
據知沉迷手機賭博遊戲的人數愈來愈多,有月入僅七千元的青年人,每月花去五千元玩賭博遊戲,直至無法找清手機欠款,才被電訊供應商終止服務;亦有一名領綜援的中年女子,把每月整份七千元的綜援金下注該類賭博遊戲。
本報聯絡其中一個遊戲網站,網站的負責人強調他們的賭博遊戲絕對沒有違反《賭博條例》,並指出玩家只可用代幣換取虛擬禮物,如網上代號、虛擬飾物等;即使有足夠代幣,玩家也要參加「問答遊戲」才可贏取獎品,強調獎品並非透過賭博遊戲發放。
「即使係答完問題先拎獎品,都唔可以成為佢脫罪嘅理據。」本身是律師的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表示,如問題太過淺而玩家可易於回答,已反映問答遊戲只是偽裝,因為該些網站換獎品的前提是需要以代幣換領。涂補充,如網站並非太過公然或牽涉面大,警方都難以執法,他籲市民如有接觸有關賭博網站,應主動舉報。
如涉賭博 即屬違法
監察賭風聯盟召集人黃克廉稱,雖然暫時未收到沉迷手機賭博遊戲的個案,但相信問題會慢慢浮現,「用手機玩遊戲愈來愈普及,如果任由賭博遊戲橫行,就會有更多人誤中陷阱。」他促請警方針對性打擊相關罪行,切勿忽略手機賭博遊戲問題,「依家賭錢唔再係去澳門、買馬買波咁簡單,網上嘅傷害更大!」
「唔止係牽涉金錢,如果遊戲規則有博彩成分都已經係違法。」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現行法例對網上賭博仍存灰色地帶,如網站登記地屬內地,香港已無法規管,陸指現時網上罪行愈來愈猖獗,希望政府在執法上能與時並進,「政府無可能咁被動由得佢」。
代幣下注模糊金錢概念
「沉迷賭博,倒錢落海」,不少人初接觸賭博時,均沒有想過會上癮。心理學家指,手機賭博遊戲玩法與賭場無異,容易令玩家沉迷。
「用手機玩只係賭嘅形態唔同,但背後同賭場如出一轍。」臨床心理學家陳耀基解釋,「方便」是令玩家沉迷賭博的招數,手機賭博遊戲正是可隨時玩,二來以手機兌換代幣太過容易,「唔使出門,幾時都可以賭。」加上用代幣下注會模糊了玩家對金錢的概念,如一百港元可兌十多萬代幣,更易令玩家認為數千元只屬小數目,令他們下注時更無顧忌。
不過陳耀基解釋,雖然賭博誘惑易令玩家沉迷,但按過去接觸的個案顯示,當中只有少數屬病態賭徒,「因為唔少人玩到咁上下會識停,未至於變成病態。」他指出,如性格較衝動、不顧後果者會較危險,容易沉迷賭博。
涉色情暴力手機遊戲問題多
手機遊戲市場龐大,而且開發成本低,近年新的手機遊戲蜂擁而出,供用家付款下載,不過當中部分遊戲含有暴力或色情成分,推出後即受抨擊,有的更即時被禁售。
惹人反感 英美禁售
曾有一款名叫「搖嬰兒」的手機遊戲,當畫面中的嬰兒哇哇大哭時,用戶大力搖晃電話,便可令嬰兒平靜,但遊戲被批評鼓吹了搖晃嬰兒的不當行為,亦取笑不幸患上搖晃嬰兒綜合症的病人。另一款遊戲將手機畫面設定為一把長刀,玩家手握手機,模仿以刀刺人的動作,手機便會發出慘叫聲,有如虛擬殺人,遊戲一出即惹來反感,被指宣揚暴力。以上兩個遊戲隨即被英、美等地禁售。
澳洲另有一款被指荒謬的遊戲卻未被禁止,該手機遊戲中的女主角如要勝出遊戲,便要濫藥、飲酒、吸煙、逃學,甚至懷孕來得分,但由於當地沒有審批準則,所以遊戲離奇獲准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