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放量不斷增加,據近日國際組織統計顯示,去年化石燃料碳排放增加了百分之二,再創新高,減排協議刻不容緩。然而,《京都議定書》所設定之各國具體溫室氣體減排協議將於二○一二年屆滿,各國尤其關注在今月七日的哥本哈根峰會上,能否達致更具效力的減排共識。
《議定書》把發展中國家排除於減排機制,但中國早已簽署,於○二年核准,並在「十一五」規劃中承諾,由○六年到一○年,碳強度(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會相對○五年減少百分之二十。美國雖已簽署《議定書》,但至今未獲國會批准,原因是美國認為減排乃全世界的責任,並堅決反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待遇有差別。
有研究顯示,因人類行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百分之八十來自上世紀西方工業化行為。現在,這些西方國家已經上岸成為發達國家,但近年起步的發展中國家仍需要靠工業行為來維持經濟增長,當中少不免產生更多溫室氣體。
另外,據聯合國貿易統計,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廣設工廠,例如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就有超過十五萬家外資工廠。換句話說,發達國家把排放地點,由本國轉移到中國以至其他發展中國家。
溫室效應是全球問題,各國協力解決方為上策。發展中國家重視經濟增長之餘,也已積極履行減排責任;至於發達國家不能因待遇差別而撒手不理,亦不能時常諉過於人,忽視自身乃製造大量溫室氣體、破壞環境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