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旱情告急,珠海開始制水,香港仍源源不斷有東江水供應,我們每天用水毫無節制。澳門的食水供應響起警號,但香港這邊卻沒有「旱災」的概念,上世紀六十年代四日供水一次的日子,似乎是歷史博物館內的有趣事件而已。
今年廣東省旱情嚴重,在氣候專家預料之中,除了中國,東非一帶的旱情可能更具災難性。這都是氣候變化的影響:雨水減少,農作物失收,食物產量下降,影響全球食品供應的穩定性,農民生計出現問題,食品價格上升,氣候變化具莫大的殺傷力。這邊大旱,但那邊卻連場暴雨成災,專家估計,這不是個別事件,氣候變化持續下去,可能導致某些貧窮國家發生饑荒,數以千萬的生命受到影響。
不少研究指出,全球降雨量在過去二十年不斷下降,也直接影響地下水的質量和自然生態環境,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的後遺症。而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們不懂節約的生活方式,用水太多,耗電量高,產品包裝太多,回收再造太少等。
面對全球暖化這個大問題,老師會對小學生說,冰川融化,北極熊的家有危機了。這樣形容似乎不夠切身,廣東省的旱情或能提供反省空間。香港是全球一分子,不能置身事外,我們暫時不缺食水,但絕不能自私的不去關心廣東省食水問題。希望曾蔭權會向廣東省政府建議暫停接收東江水,讓省內的城市和鄉鎮有更多食水供應,幫幫農民,也希望大家能反思「用水」,改變生活方式,視抗衡全球暖化為一己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