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離開官場的並非只是方舜文一個。上月中,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蘇錦成離開政府,明年初轉任申訴專員公署副申訴專員。八月,房屋署前副署長李達志跳槽至金融管理局,主管銀行政策事務,而運輸及房屋局前首席助理秘書長林植廷早前則轉職生產力促進局。另外,民政事務局前副秘書長譚志源去年轉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今年升任特首辦主任後,其留下的空缺由民政事務總署前副署長黃靜文接任。新一代政務官接連求去,勢必令政務官青黃不接的問題更形惡化。
一向被視為「天之驕子」的政務官,竟然一個接一個放棄薪高糧準的優越待遇,毫不戀棧地離開政府,這決不是沒有原因。事實上,自曾蔭權前年以擴大問責制為名,任人唯親陸續委任十多名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後,官場生態已發生重大變化,政治新貴組成「曾家軍」,政務官正常晉升之路被堵塞。誠如學者指出,在問責制下,政務官大權旁落及被邊緣化,難免心生怨氣,再加上港府過於弱勢,民意壓力大及立法會責難文化,令高官推動政策時舉步維艱,更加士氣低落,意興闌珊,預料高官跳船的情況將會陸續有來。
尤其是,曾蔭權政府偏聽偏信,施政失誤連連,民望持續尋底,施政報告發表後,曾蔭權的民望更跌破五十分大關,淪為「不受歡迎人物」,連累其他問責局長的民望也同告下跌。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港府已是一艘沉淪之船、一艘絕望之船,與其留下來一同埋葬於海底,不如棄船另謀出路。
其實,不僅高官紛紛下堂求去,連有「內閣」之稱的行政會議成員也急於割袍斷席,紛紛與曾蔭權政府劃清界線。在是否復建居屋的問題上,儘管港府已決定不再建,但多名行政會議成員卻公開唱反調,支持復建,形同「嘩變」。原因很簡單,行政會議成員各有背景,在政治生命生死存亡之際,惟有趕快跳船,甚至將船長推落水中,才是自保之道。
目前的特區政府,已陷入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境地。我們可以見到,曾蔭權日前捲入「慳電膽益親家」醜聞,儘管慳電膽政策是港府的集體決策,理論上所有行政會議成員都有責任為曾蔭權辯護,然而人們看到的是,除了極個別官員護主之外,大部分高官選擇明哲保身,遠離是非之地,或者閉門不出,或者噤聲不語,或者顧左右而言他。事實證明,所謂集體負責制已徹底破產。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夫妻尚有反目的時候,何況是各懷心思、各有盤算的高官及閣員?曾蔭權自作聰明搞甚麼擴大問責制,終於自食其果,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