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09

探射燈:騙黨趁科技熱潮發大財

港府發展環保、創新科技等六大產業,竟成騙徒發財契機。近月本港多間中小企被游說代理內地出產的高科技環保產品,騙徒先後假扮買賣雙方,誘使港商作中間人以高價入貨,但騙徒在取得貨款後便人間蒸發。本報成功接觸其中一個行騙集團,踢爆所謂的高科技環保產品,其過濾效果比普通絲襪更不如,更揭發有港人參與其中,有組織地中港聯手呃盡本地中小企。

「納米」、「微碳」……多種近年研發的高科技產物,最近被騙徒「借名」行騙,並且大舉入侵香港。本港不少中小企近月收到自稱是內地科技公司的推銷文件,洽談代理聲稱由微碳、納米製成的過濾產品,指具有環保功能,並附上樣本參考,看似是專業的推銷手法,港商何先生(化名)最近便收到來自湖北、昆明等地的推銷文件,「以前都收過類似嘅信件,但最近就接二連三收到。」

假扮買家購貨氹入局

何本身並非從事環保科技,起初他將這些推銷文件擱置一旁,但原來好戲在後頭。數日後,他收到一名自稱在本港西貢經營魚排的黃姓男子電話,指明要購買該微碳產品,且要大量入貨。突然遇上「大客」,何已警覺早前寄件的科技公司與這名男子有關,二人一唱一和,無非想引他入局伺機騙財。

據了解,這些自稱是內地的科技公司,會先從本港貿發局入手,因其網頁上詳列各類型公司的資料,包括地址、電話及負責人姓名。當確定行騙目標後,再致電該公司「探路」。何在收到推銷文件前幾日,其同事收到一名匿名男子的來電,「只係問我嘅姓名和職位,又唔肯講乜事。」

記者根據何收到的推銷文件,接觸到一名自稱是湖北一間環保科技公司總經理的男子,他審慎地查證記者的身份後,便不斷自誇聲稱由其公司開發的微碳產品已獲國家專利,「我們在青島、遼寧、大連都有代理,專門給沿海城市的魚產養殖場使用,可以隔離污染物,淨化海水,防菌防毒……」

他見記者半信半疑,又誇口說香港對其公司生產的微碳產品需求很大,每米只需人民幣二十三元八角,便宜得很,「至少要五百米,你要多少就有多少,運費、報關費全是我們付錢。」

與此同時,記者佯裝中小企負責人,成功聯絡到該名自稱是本港漁民的黃姓男子,他表示欲購買一批微碳產品作淨化海水和消毒之用,正正便是該間湖北科技公司的產品,「我起碼要七、八千米。」粗略估計,涉及金額最高達十九萬元人民幣,但他卻不肯透露魚排所在地,僅稱急需要貨,當記者再查問詳情,他便藉詞匆匆掛線。根據資料,過去有騙徒佯裝出價五十元一米購買有關產品,由於一轉手便有逾倍利潤,所以已有不少內地人中招被騙。

郵寄樣本 游說做分銷

本報將所謂的微碳產品樣本交給中大環境科學學科主任兼化學系教授余濟美查證,他指憑肉眼觀看,該微碳產品的網孔約一毫米大,空氣流通無阻,難以相信可達致過濾細菌或懸浮粒子等效果,「如果用來阻隔沙粒,用絲襪仲好過佢。」他強調,任何高科技產品均需反覆驗證,「若乜證據都冇,就話效果有幾咁犀利,我哋就唔使做咁多研究。」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早年也遇過類似經驗,騙徒同樣「做媒」欲引他入局,最近他也收過相類的推銷文件,「又係寄個好似魚網的樣本過來,游說你做分銷商。」他指,過往騙徒多以內地港商為目標,但近年有南下趨勢,專向較少內地營商經驗的港商埋手,「橋唔怕舊,最重要是引你上當。」他提醒港商,千萬別給騙徒洗腦,信以為真,「若對方講到自己要蝕本,而你就可賺大錢,就更加要小心。」

記者踢爆兩空殼公司

一張外形、質感與蚊紗相類、兩元一米的膠網,竟令軍事人員都爭相高價五十元一米搶購?本報取得自稱科技公司的宣傳單張及產品樣本,發現該兩間科技公司的信封、地址標貼和單張格式幾乎一模一樣,更連郵戳也來自同一地點,而宣傳字眼更似互相抄襲,恍如倒模。

記者比對該兩張宣傳單張的內容,兩者的描述竟如搬字過紙,耐酸、耐鹼、耐腐蝕,應用於水產養殖、石油鑽探,甚至軍事裝備,其中一公司更在未經同意下,在宣傳單上宣稱本港一間正當科技公司是他們的特約代理商,試圖誘騙其他公司上當。

如出一轍的宣傳品,質素絕不下於大型企業的出品,單張印刷精美,並附以公司地址、電話以及公司高層的卡片等,資料一應俱全,唯獨欠缺企業應有的公司網址,而記者於辦公時間曾多次致電有關公司,兩間公司經常無人接聽電話,要聯絡公司負責人則要致電其手機,所以這些所謂高科技公司是否存在,確實令人質疑。

唔貪唔怕嚇港商護身符

「千祈唔好貪虛榮,亦唔好怕威嚇。」在內地設廠多年的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見盡無數騙財手法,簡單兩句就講中港商遇騙的原因。他指,內地騙徒除設局詐財外,還假扮官員甚至以各種奇怪名銜引港商上當。

劉達邦透露,早前收到幾則傳真,自稱是中央有關部門,欲邀請他加入做某部門或機構當「掛名」研究員,但「掛名費」就盛惠數萬元;另有來電稱他入選「對中國最具影響力人士」,游說他付「掛名費」,即變相買名銜,「所以千祈唔好貪這些虛榮。」

此外,很多港商在春交會、秋交會舉行前夕,都會收到自稱是內地政府部門的來電或傳真,目的是要他們落廣告宣傳,有時會語帶恐嚇。劉達邦謂,處理這些疑是騙徒,因未必有足夠證據報警,不宜硬碰,盡量婉拒,「可以同佢哋講:『多謝你,但我哋冇咁嘅需要,我哋只係小企業,冇咁多資金。』令佢哋知難而退。」

圖、 文:探射燈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