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工廈變骨灰龕 學日本靈位會館

本港骨灰龕靈位長期嚴重不足,市民死後輪候政府龕位無了期,私營龕位動輒每個以十萬元計非人人可以負擔。為紓緩骨灰龕位供不應求的壓力,當局有意倣效日本,研究將空置工業大廈「變身」成骨灰龕會館或大廈,應付未來需求,食物及衞生局計劃稍後到日本考察當地殯儀業及骨灰會館等情況。

遠離民居 減低滋擾

活化舊工業大廈改變用途成為曾蔭權施政重點之一,本港骨灰龕靈位需求緊張,有政黨早前曾建議把部分遠離民居的工業大廈,改建成擺放骨灰龕大廈。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昨出席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多名議員要求當局檢討骨灰龕靈位嚴重不足問題。

民建聯譚耀宗指近年不少骨灰龕靈位擺放在私人大廈單位,由於缺乏監管,對居民造成一定滋擾,建議當局將一些遠離民居的工業大廈,整幢改裝成擺放骨灰龕靈位用途。

譚指出,日本早已經有將工業大廈現代化或美化轉作骨灰龕靈位會館,親人更可以在電腦輸入資料後,自動系統能將骨灰龕運送到親友面前拜祭。

周一嶽同意日本成功將一些工業大廈改裝成擺放骨灰龕靈位,讚揚當地將避忌的地點化身成為福地,但港人未必認同,指紅墈區殯儀館業務林立,會較容易實行。他說整座大廈改變用途涉及不同範疇工作,亦需經各部門審議,最重要是獲得地區人士接受,今年稍後會前往日本考察當地殯儀業。

周一嶽指,當局一直有在新界找地興建骨灰龕,但受到地區層面及區議會反對,令進展緩慢,當局會繼續在新界地方找合適土地及諮詢,希望得到地方人士及區議會支持,盡快興建骨灰所紓緩需求。

鼓勵將骨灰撒大海

周又否認骨灰龕有七年使用限期,指會影響很多家庭,當局鼓勵市民把親人骨灰撒向大海及紀念花園。

由於日本國內骨灰靈位供不應求,由寺院管理及營運的大廈形式骨灰靈位會館或大廈應運而生,部分並由非宗教團體營運。日式骨灰位分為櫃位式、書架式、佛壇式及墓碑式四種。日本大多骨灰靈位大廈都在交通便利的地點,方便後人參拜,加上不設墓碑,令費用比一般的安葬方式便宜。骨灰靈位多數以一年、三年、十年契約形式租用,亦有永久租用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