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教授得獎,把香港發展高科技的話題又帶起來。
資料顯示,香港科研產業目前只約佔GDP百分之零點八,而美國與日本約佔百分之三,台灣和新加坡約佔百分之二點五。政府不搞創意科技便罷,要搞就要拿出決心來,網羅人才,加大投入,更加專注,那樣努力十年八年或有所成,否則的話,半死不活的局面、溫吞水的政策,只是虛耗人才和錢財。
政府部門以行政官為主,職位變化大,對科技創研難有長遠熱情。專業知識缺乏,每日忙於開會應酬,對堆積如山的提案,如何去作分析判斷?如何拿捏輕重緩急?
輕率定案的話,投入那麼大的資金,萬一收不回來要孭鑊。不想孭鑊的結果,便是把大量提案束之高閣,任其生銹發霉;或者各給一點小甜頭,分散風險,避免責任上身。這種狀況長期存在,香港科研如何能出生天?
真正要落力,一定要招攬內行專家,不是單學科的專家,而是跨學科的通才,有深厚的自然科學學養,有國際視野,有魄力有眼光,最好還有科研管理經驗。讓他們坐鎮,參與具體方案的審理,給予專業意見,政府再實施撥款。
做生意有風險,支持科研也有風險,誰也不能「保收」,但也不能害怕風險就罷手。支持十宗有一宗小成,支持百宗有一宗大成,那就夠了;把科研化為生產力,以生產力提高就業率,那就是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