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救病人義不容辭 欠資源絕非藉口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月因急性心臟病送院接受通波仔手術,暴露公立醫院無心臟科醫生二十四小時當值的漏洞。對此,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承認,以現時的人手和設施,很難安排所有公院全日均有心臟科醫生當值,當局會研究在較大型的急症醫院增設該項服務。周一嶽以人手及設施不足為藉口,推卸公共醫療系統救死扶傷的天職,令人無法接受。

心臟病是本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殺手,衞生署數字顯示,本港去年有近七千人死於心臟病。根據美國心臟學院的指引,急性心臟病患者如果於入院九十分鐘內進行通波仔手術,死亡率可低至百分之三,如超過兩小時才接受手術,患者的死亡率驟增至百分之七點四。明愛醫院見死不救事件中,死者正是懷疑因為心臟病發延誤救治,最終返魂乏術。可以說,香港人在搶救心臟病患者的「黃金九十分鐘」方面,經歷過血的教訓。

事實證明,救治急性心臟病患者爭分奪秒,刻不容緩。曾俊華的主診醫生曾透露,曾俊華入院時情況相當危急。人們不禁想知道,如果相同情況發生在普通病人身上,是否同樣能獲得及時診治?現時心臟病患者在朝九晚五的辦公時間外求診,會先接受藥物治療,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急召心臟科醫生回醫院替病人做手術。有心臟科主管醫生不諱言,緊急個案召集醫生團隊回醫院需時,未必可在九十分鐘的黃金救治時間內替病人進行手術,或會影響治療效果。

當局在高官出事後才急急補鑊,着手處理公院心臟病服務不足的問題,對本港醫療制度不啻是一大諷刺,偏偏周一嶽還以「人手和設施不足」為理由,推卸責任,簡直不可理喻。合理調配資源,安排足夠的醫生人手和設施,為病人提供最適切、最具效益的醫療服務,是醫療當局的責任,周一嶽絕不能本末倒置,以資源不足為擋箭牌,拖延改善醫療服務及質素。

當然,對港府來說,合理調配資源可能是一種奢求。以救護車服務為例,消防處內部抽查一萬宗救護召喚個案,發現只有約一成屬非危急個案。而在此之前,當局卻聲稱五成召喚屬非危急個案,並以此為由,計劃推行所謂救護車調派分級制。救護資源不足,當局不對症下藥,增撥資源,反而企圖無理設限,將部分求救者拒於門外,這不只無賴,簡直無良。

事實上,以民為本固然涉及資源配置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施政心態。多年來,各界一直呼籲政府在包括公共泳池等公共設施方面添置心臟去顫器,惟當局一直以「有待研究」、「儀器可能被濫用」等理由一再拖延。其實每部心臟去顫器成本只需萬多元,就算在全港公共設施全面安裝,也是所費無幾,資源不足云云,只是藉口而已。為政者是否真的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才是問題的關鍵。

曾俊華搶救及時而康復出院,證明本港公共醫療系統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務水平,也證明醫療事故之所以不絕如縷,難以杜絕,「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我們期望每一位市民皆可在公立醫院享受高質素的醫療服務,而非個別高官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