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中秋空對明月 香江獨自憔悴

中秋佳節,中國人向來講究人月兩團圓。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已成為詠中秋的千古絕唱。際此佳節,環顧市面氣氛,可見商場食肆人頭湧湧,各大名店更是水洩不通,儼然一派繁華昇平景象。可惜,在繁華昇平景象的背後,人們見到的卻是「一家歡樂幾家愁」。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當會發現這股「中秋消費熱潮」,主要是受惠於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有人來掃名牌產品,有人來掃名貴中藥,有人來掃嬰兒奶粉,甚至連港產月餅也吸引不少來自內地的捧場客。本港旅遊業人士估計,今年中秋節適逢「十‧一」黃金周,預料內地客將較去年增加百分之五至十。內地旅客撐起本港消費市道半邊天,令人不禁興起「北方月亮圓,香江獨憔悴」之嘆。

與內地豪客一擲萬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港普羅百姓的苦況。對於不少家庭主婦而言,看見菜價飆升不已,做節用的活雞動輒要二百元一隻,她們擔憂的,不是上哪裏消費狂歡,而是如何讓全家吃上一頓像樣的團圓飯。最近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港領取綜援個案連續四個月上升,已突破二十九萬宗大關;與此同時,失業率仍企於百分之五點四高位,失業大軍超過二十一萬人。有社福機構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後發現,本港貧窮人口已增至一百二十四萬,創十年新高,反映本港貧富懸殊的情況日趨嚴重。「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歡喜有人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浪在街頭」,這首幾十年前的童謠,仍然適用於現今的香港社會。

遺憾的是,特區高官面對巨大的民困,不僅無動於衷,還繼續高唱「危機已經過去」、「隧道中已見曙光」的高調,曾蔭權更明言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將聚焦於六大優勢產業,不會再「派糖」。古人所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對一眾特區政府高官而言,無異於對牛彈琴。

政府不肯施以援手倒也罷了,回想上世紀本港經濟起飛之前,港人還不是一樣自力更生、胼手胝足地走過來。問題是,以往港人靠自己的雙手,在工廠打工也好,做小販也好,都可以養家活兒,但如今除了旅遊、飲食、零售等少數行業外,基層職位愈來愈少,低學歷、低技術人士還有甚麼就業機會?以整體產品出口為例,雖然今年第二季跌幅有所緩和,但仍較去年同期下降一成二。中小企業聘用本港超過一半勞動力,但最近一項調查發現,本港中小企信心指數位列全球尾二。人們不禁要問︰曾蔭權說金融業可以養活一千萬人,為甚麼香港人不僅沒有迎來「黃金十年」,貧無立錐之地者反而愈來愈多?

事實上,本港消費市道愈來愈依賴內地旅客,正好凸顯本港經濟過於單調、缺乏多元化的深層次問題。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為本港描繪過不少發展宏圖,鮮花港、中藥港、科技港、紅酒中心……一直到最近的六大優勢產業,但到底有哪一次能夠真正成事?

空談誤港,經過十二年的瞎折騰後,港人早已被搞得暈頭轉向,對於全港二十一萬望天打卦的失業大軍、一百二十四萬朝不保夕的貧窮人口來說,中秋節心情的最佳寫照,恐怕還是蘇東坡的另一名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