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本報訊】港府「破天荒」擬「留屋又留人」方式活化灣仔包括藍屋、黃屋及橙屋的藍屋建築群,以巨額資助吸引非牟利機構參與活化,但原來日後藍屋建築群的色調不設限制,即只要中標機構使用可還原的塗料,藍屋、黃屋及橙屋均不用維持原有顏色。有意申請活化的聖雅各福群會表明,不會改動現有外牆色調,因藍屋若不是藍色,將失去其地標意義。
古物古蹟辦事處解釋,藍屋先後曾為華佗醫院、華佗廟、武術學校及針灸診所,至業權於一九七八年轉交港府,傳說因修屋人員見「有油剩」,才於外牆塗上港府部門慣用的藍色,由於藍色原本亦非藍色,故在文物保育原則下,沒強制規定藍屋須維持原有色調,但會建議中標機構保持外牆的藍色,以保存建築物作為「地標」的特色。
懸臂式外廊須保存
藍屋現時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當局要求中標機構要保存露台的懸臂式混凝土外廊、幾何圖案熟鐵扶欄及混凝土托架,但由於扶欄高度未必合乎現行法例要求,日後能否全面開放仍是未知之數。
昨日共有廿六個機構到藍屋考察,因在藍屋進行社區工作多年及與居民關係密切,而被視為中標「大熱」的聖雅各福群會坦言,活化藍屋有一定難度,擔心會像第一期活化計劃般,六幢歷史建築大都由大機構或有大財團「撐腰」的新成立非牟利機構壟斷,但認為藍屋項目的特點在於「留屋又留人」,故與居民有長期接觸應是一大優勢。當局初步估計,共有十四戶居民會選擇留守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