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欄計的那條數,就算不是非常準確,也不會離行離列。筆者憑常識來推斷,也可以推測到,有許多不是直接用在教學的資源,令每名大學生的成本被拉高,不要說是平均月薪五、六萬元的講師,就算再上調到七、八萬元,也不可能把平均數拉上二十多萬元。
一些在大學教書的朋友跟我說,有許多月薪十幾萬元的教授,只是負責研究,本身不從事教學,或者充其量每學年教一至兩科,太多這種只專心研究的大學教授,才把平均成本推得那麼高。
大學教授所做的研究,是否對香港有用,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那些所謂「借肚生子」的掩眼法,把教授在外國大學已完成的研究,在排期刊登學報時,才招聘來香港任教,唯一和香港拉上關係的,是在那份學報上登了香港某間大學的名字,讓這間大學在國際排名上升高一兩等。這些和香港大學生沒有直接關係的開支,不應計到學生的頭上。
如果這些研究對香港有用,那是香港的整體投資。如果可以為大學擦亮招牌,那應該劃入公關和宣傳費用,而不是教學成本。
大學理想可以說得很漂亮,但對被大學拒諸門外,而其學業水平適合攻讀大學的年輕人而言,那就很不公平。就是因為種種原因,把許多不是直接放在教學成本的開支都算到學生頭上,造成成本太貴的錯覺,令香港不能增加大學學額。大學那盤帳目,一定要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