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認命心態

有組織就改革區議會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廢除委任制、讓區議會享更大實權和獨立秘書處、增加區議員資源、鼓勵年輕人全職從政,培養政治人才。我當然同意,但這些建議在回歸以來不知聽過多少次,搔不着癢處,建議也迴避不談如何提升區議員的水平和減低選區數目,讓負責「三條街」的區議員能跳出框框,走出隧道視野。

要改革制度必須靠人。回歸以來,政府的態度是「權力收歸中央」,取消有實權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矮化區議會角色,把民政專員視為地區「小特首」,但區議會似乎未能抗衡,也不願抗衡。在二○○六年,民政局曾建議讓區議員參與管理社區設施,但運作兩年了,是否有大分別?被訪的區議員都搖頭。

當改革的門只是打開了一點點,太少人願意費力幫忙推着門,堅持再打開多一點,就算這所謂「打開」只能以「毫釐」來量度,但積少成多,總有門能全面推開的一天。問題在於沒有人願意,我曾嘗試,但孤掌難鳴。

因此,就算真有奇迹出現,區議會在二○一一年的選舉再沒有委任,政府也願意繼續下放權力,讓區議員在某些社區事務上有決策權,我可以說,除了小部分有心的資深區議員,大部分議員都無法善用這些「權」和新角色。

不少區議員浸淫數年,對自己沒要求,對角色認命,對政策不甚了了。區議會只是爭奪資源的地方,是「街坊保長」的工作。若改革來源不是由內而外,根本不可能動搖這認命的心態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