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向泰特取經

泰特現代藝術館是成功的神話,已吸引數千萬人參觀。泰特的存在活化了倫敦南岸,帶動該區發展,多幢商業大廈在藝術館周邊興建,殘破的舊屋被翻新為畫廊和咖啡室,整區煥發着文化光彩。

然而,泰特只是由廢置發電站改建,外觀並不堂皇,總體設計低調簡約,但展廊空間靈活,讓專業策展人盡情發揮。在地下一層,以前的發電機房變成超高樓底的展館,讓最「大件」、最具實驗性的當代作品能在這個空間即場創作。

去年,一位藝術家建議鑿穿長逾百呎的水泥地面,形成一條長長的疤痕,由入口開始伸展至展廳盡頭,隙縫闊逾呎,深逾二呎。館長同意,照批可也,毫不困擾。

泰特是一所真正為藝術、藝術家和觀眾服務的現代藝術館,西九的M+能抄襲泰特五分,我已心滿意足。

泰特的策展人對推動藝術發展和普及有着無窮熱誠。策展人不厭其煩,在牆壁上撰寫不同主題的介紹和歷史背景,還有適合不同年齡孩子參與的教育節目。泰特是最為觀眾設想的藝術館,今次到訪,我看見不少長者都拿着輕盈的小摺椅逛展館,累了,就打開摺椅在大油畫前坐下,好不寫意;館方還四處擺放小圓桌和椅子,絕不吝嗇。

西九即將開始諮詢,準備問團體:你們認為在博物館的空間內除了工作坊、圖書館、活動室、教育角等,還有甚麼需求?不,這不是需求,這是博物館策展人的核心理念。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被視為公眾教育機構,單向的「教育角」已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