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六年的時候,曾鄭重為文要求「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稱號」,這些稱號都是外界吹捧給他的。他說,三項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但是,社會輿情始終未給季老「摘冠」,這大概是「叫順口」了,又或者不以三項桂冠奉上,似乎就不足以表示對這位年近百歲高齡的大學問家的敬重。至於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真正內涵是甚麼?也從未有過學術界和民間社會認可的說法,由得大家自由發揮。對此,有的人當之無愧,有的人還算沾邊,有的人完全離譜,大家也見怪不怪,一笑置之。
有了這樣的社會氛圍,我們的曾蔭權曾自詡為「政治家」,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不同的,這是他自戴桂冠,被社會輿情冷嘲熱諷後就「桃李無言」了。後來,曾蔭權更加「謙虛」了,參選第三屆特首時就以「打工仔」自居,說要「做好呢份工」,此與「政治家」相隔萬里也。
中國武術界這些年推出段位制,據「武林中人的共識」,達到七段者,稱為「武術家」;達到八段者,稱為「武術大師」;達到最高九段者,稱為「武林宗師」。當然這只是部分人士的共識。武術界中許多根本沒有參加國家段位評定的人,自稱「大師」或被人捧為「大師」的大有人在。
中國武術界尚有一個國家評定的段位制,算是能「方便」武林中人可否稱「大師」有個參考標準。而中國的文、史、哲、經、政、商學術界,則無這樣的國家評定段位制。學術界本身當然更沒有相關標準,甚麼「大師」不「大師」的,更是隨意得很。不過,中國人向來敬老,在文史領域要成為大師,首先要有一把年紀,最好鬚髮皆白,望之如仙人,那就「大師」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