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國際是市場上看得最淡的機構之一,其根據是出口持續疲弱,將拖累本港經濟。這顯然不是危言聳聽,本港首季出口倒退近百分之二十三,創下五十五年來最大跌幅,四月份形勢稍有好轉,惟出口仍然重挫百分之十八。在歐、美等主要消費市場疲不能興的情況下,本港出口將持續委頓,再加上豬流感在全球蔓延,作為本港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又遭到重創,不知伊於胡底。因此,本港經濟衰退將進一步擴大,並不會令人驚奇。
就業市場是反映經濟狀況的晴雨表。人力資源管理機構昨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本港今年首季僱員流失率及職位數目均持續下跌,為二○○三年沙士疫情以來的新低,流失職位最多的依次是零售、房地產及建築業。同時,有四成半被調查的企業表示,在第二季停止招聘。這些數據足以證明,本港經濟的基本面仍然惡劣,就業市場毫無起色,談復甦為時過早。
反觀港府對本港經濟的預測從來就沒有準確過,雖然不久前將全年數據顯著調低,但仍然顯得過分樂觀,未能反映本港經濟的實際情況。事實上,自五月底以來,港府官員在介紹本港經濟形勢時,都認為現在已是最壞的情況,彷彿復甦近在眼前。曾蔭權甚至誇言,雖然本港遭受歐美市場影響及豬流感衝擊,但「基本面不錯,金融業保持穩固」。
曾蔭權所謂「基本面不錯」,大概是指近期本港樓市股市出現顯著反彈。然而,投資市場的再度活躍乃是由熱錢流入造成的,須知熱錢來得快也去得疾,難以持久,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不會被暫時的表象所迷惑。正如滙豐亞太區前主席艾爾敦指出,公司裁員、結業以及航空、汽車業面臨困境的消息不斷,不明白何以投資市場會出現瘋狂狀態。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也明言,股市不代表未來經濟的所有資訊,股市大漲也不能預示經濟復甦。他認為,在經濟觸底後,不可能出現V形反彈,而更可能是U形或L形,即從谷底到復甦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期。
無論是富於實際經驗的銀行大班,還是全球頂尖的經濟學家,他們對經濟前景都保持謹慎的態度,唯獨港府被投資市場的一時虛火沖昏了頭腦,想當然地幻想着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已經到來,全然不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更可笑的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將樓股虛火歸功於港府的紓困措施見效,明言今年內不會再推出紓困措施,實在是膚淺之極。
最令人擔心的是,因為投資市場的繁榮表象,港府又重拾單靠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的舊夢,忘記中央已決定將上海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香港依賴金融業一枝獨秀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經濟轉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金融海嘯帶給全球的大課題,更是香港的唯一出路。早前港府提出要發展教育、醫療、科研等六大優勢產業,其實,香港作為一個細小的經濟體,只要能發展出一項優勢產業就足夠了。眾所周知,芬蘭依靠電訊業一柱擎天,瑞士鐘錶業撐起半邊天,台灣則以半導體聞名於世,而港府好大喜功,一下子要搞出六大產業,貪多嚼不爛,最終可能是一事無成,六大皆空。
事實上,自從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港府已提出要推動經濟轉型,尋找新的經濟方向,但由於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轉型至今只聞樓梯響,新的方向在哪裏更是只有天曉得。香港經濟始終擺脫不了對金融業的過分依賴,有如無根的浮萍,禁不住一陣風、一場雨,就足以將之沖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