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為數不少的南亞裔學童,中上階層的可安排孩子就讀英基學校,但基層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裔孩子就沒有選擇,必須走進本地的學制。香港有幾間專為南亞裔學生而設的學校,那裏中文程度較低,遷就南亞裔學童的能力,但熟悉少數族裔訴求的社會工作者卻說,大部分家庭其實希望孩子能融入主流,從幼稚園起,在一般的學校讀書,讀中文。
無他,既然已選擇在香港生活和謀生,南亞裔人士當然希望孩子能說和書寫中文,只有這樣,孩子的升學機會才會多,起碼可爭取讀較好的中學,以至大學。
然而,融入主流談何容易?香港的學校教中文的手法是假設孩子的母語是中文,但對南亞裔孩子來說,廣東話不是母語,他們要先學廣東話,繼而學寫中文字,但廣東話與書寫語有很大的差異,最簡單的口語「我哋」,書寫是「我們」,對不懂中文的南亞裔孩子來說,學中文很吃力,父母也幫忙不了。
因此,南亞裔家庭需要由最細微起的支援,即學校在校本層面幫忙這批不諳中文的家長,加強溝通,如學校的通告用中文,就需要有人(或義工)幫忙翻譯;如孩子的中文程度太弱,在正常的課堂跟不上,就需要安排課後的補習,以及在坊間尋找適用的、以學習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教科書。
最近,南亞裔家長聽到語文教學的微調,心內燃起了一絲希望。他們直覺認為,微調可能對他們的孩子有優勢,因為南亞裔的英文程度總體比本地人高,當某些中文中學也可用英文授課,南亞裔孩子也可以入讀了。
我也希望這樣,因為這些孩子也是香港人,不能被歧視。然而,微調的好處只局限於較好的中中,南亞裔孩子在五年級的呈分試(特別是中文科成績),如何與其他學生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