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發釀慘案 資源錯配種禍因

深水埗發生恐怖殺人案,一名三歲稚童被人當街用菜刀斬死,其老父也受重傷,疑兇有精神病紀錄。那鮮血淋漓的場面,令人觸目驚心,也再次引起市民對精神病人的關注。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梁卓偉昨日對慘劇表示痛心,他強調本港的政策是讓精神病人康復後融入社區,再配以定期覆診及藥物控制,但不能百分之百保障不會發生類似的個案。

梁卓偉以「個案」來形容悲劇,再一次凸顯當局不敢正視問題的鴕鳥心態。沒錯,每一宗悲劇都是個案,但若是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那還是個案嗎?遠的且不說,本月五日,土瓜灣發生懷疑精神病女兒用鐵錘弒母慘案;本月十二日,柴灣一名精神病男子懷疑毆打母親,致其昏迷死亡;再加上前日發生的悲劇,僅五月份就發生三宗類似事件,頻率之高,簡直是駭人聽聞。當局企圖以「個案」來淡化事件,敷衍民眾,掩蓋醫療政策的失誤,乃是欲蓋彌彰。

細心的市民注意到,近年當局大力推行讓精神病人融入社區的政策,有關精神病人自殺或殺人的悲劇也明顯增加,這決不是巧合,兩者之間有必然的關係。根據醫管局的資料,本港精神病患者現時多達十五萬四千多人,比四年前上升逾兩成三,同期精神科病床則由四千七百多張減少至四千張,減幅達一成五,而入院治療的病人亦由一萬四千七百多人減少至一萬三千九百多人。病人增加,病床減少,入院病人也減少,意味着有更多的病人得不到適當的治療,或者未治愈就被當局以「融入社區」名義踢出院,令其自生自滅,不僅對病人不負責任,亦漠視公眾安全,在社區埋下隨時引爆的地雷。

天水圍曾發生精神病母親殺死子女並自殺的倫常慘劇,轟動一時。死因庭早前就案件召開聆訊,揭發這名婦女曾住院治療,並被列為具危險傾向,但不知何故,院方仍然允許其出院。本報亦曾報道,有精神病人尚未治愈,院方就急急趕其出院。由此可知,本港不少涉及精神病人的兇殺案是當局一手造成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當局辯稱,讓康復精神病人融入社區是全球大趨勢。誠然,適當的社區生活有助病人康復及恢復自信心,這個大原則無人會反對,但前提是對患者提供持之以恒的支援措施,否則極易衍生不測。可惜,恰恰在提供支援服務方面,當局總是紙上談兵,口惠而實不至。由於精神科醫護人手嚴重缺乏,每名醫生要處理五至六百名病人,以致病人看診至少需輪候二至三年,即使輪到了,平均看診時間僅五至六分鐘,醫生根本不可能對求診者的精神狀態作出充分而準確的評估與判斷。

以今次慘案為例,不少街坊指涉案男子時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不過,該男子三周前覆診時,醫生卻認為他病情穩定。普通人都看得出涉案人精神不正常,醫生卻看不出來,如果這不是醫生馬虎了事,就是因為看診過於倉促,以致作出錯誤的診斷。可以說,就在病人走出診所的一瞬間,已經埋下悲劇的種子。

除了醫院病床不足,當局實行的藥物名冊制度也備受詬病,由於貴價而療效好的藥物須自費,病人只能服用公立醫院提供的廉價藥,療效差、副作用多,不少病人抗拒服藥。而病人一旦沒有藥物控制,病情復發就難以避免。

所以說,本港涉及精神病人的慘案層出不窮,根源在於醫管局資源錯配,用在前線醫護人員身上的資源很少,用於病人的就更少。當年魯迅借狂人之口揭露中國五千年歷史只有「吃人」二字,而在本港的醫療政策中,我們也看出「殺人」二字。醫管局迫使未愈病人出院,又不提供足夠的支援,這不是間接殺人又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