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壓力測試

美國最近做的銀行壓力測試,成績雖然不算十全十美,但起碼也是情況受控,所以也算是一個利好消息,而被利用為「見底回升」的炒作藉口。

這類壓力測試,其實就是一種數學模式的測試。首先做好數學模式,找出一些會對銀行財政造成不同程度影響的經濟主要指標,如失業率、壞帳率等,這些指標尤其影響銀行的資本要求。

這類測試其實就是紙上談兵,也就是以前行軍打仗的沙盤推演:如果對手這樣攻擊,對我軍會有怎樣的打擊,然後再見招拆招,設想應付方法。

這類壓力測試問題可以出現在兩方面:一是數學模式本身,二是對經濟指標的設定。數學模式未必一定準確,這是非常技術性的問題,我們沒有資格去否定,放入壓力測試的那一大堆經濟指標,則完全受美國財長蓋特納的操控。最典型的例子是失業率,預期將會升到百分之八點八,分明是開自己玩笑,因為目前的失業率已經超過這個水平;其他的指標一般都是定得太過樂觀,例如商業樓宇的跌幅,市場預期遠比壓力測試的數據來得嚴重。

所以上周公布的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基本上只是一場「政治騷」,因為那些經濟假設幾乎是為銀行度身訂造,目的是安慰市場,讓其重拾信心。

蓋特納的救市招數沒有甚麼特別,要解決今次經濟危機,首先要讓銀行脫困。現時市場接近零利率,銀行做的是無本生意,也就是全人類去幫助銀行復原。

假以時日,這些無本生意可以讓銀行賺回以前輸掉的,到時銀行就可以重振雄風,所以問題其實只在於時間。只要銀行不在這段期間內暴斃,那就總有逃出生天的一日,因此這類壓力測試不過是為銀行爭取時間的強心針,有效無效,就視乎大家信與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