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重新認識鄰居

二十多年前,深圳只有數十萬人,毫不起眼。今天,深圳人口增長迅速,已有逾千萬人,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是年輕人的城市。

受惠於經濟特區政策而先富起來的深圳商人,早就可以隨時出入香港,在香港置業,定期來香港做生意,檢查身體。有能力的深圳家長早已送孩子來香港讀中學,並定期來港購物、探朋友。

有了「一簽多行」,可一年內無限次來往香港後,更多深圳人會視香港為「深圳的新界」。住在深圳,猶如住在香港一樣:深圳人可以過關吃一頓飯,看一齣音樂劇,才施施然回家。香港將發展成教育樞紐,深圳家長立即支持,表示非常樂意送孩子來香港讀中學、讀大學。香港的文化界也視深圳人為新觀眾,本屆電影節首次派票,吸引深圳電影發燒友來港,連香港管弦樂團也派人到深圳宣傳。

若深圳中產有一百萬人,他們也算是香港的「經常流動人口」,那「香港」的概念就變大了。若深圳有一萬個孩子想來香港讀書,那已是不得了的新市場。香港某些直資中學早已洞悉先機,興建新的宿舍大樓,只待兩地開綠燈;教育局又鼓勵香港有心人士開辦私立大學,市場面向,當然也是深圳和珠三角的學生。

文化事業也許有轉機了。香港人對文化冷感,但深圳人卻愛香港的自由環境,甚麼樣的創作都可搬上舞台和拍成電影,他們應是西九文化區的經常觀眾。

自我中心的香港人,除了往深圳吃喝玩樂外,他們對深圳認識不多完全可以想像;自我中心的香港人,看到上述的說法可能大為震驚。我們是時候改變心態了!深圳與香港,合起來是個超級大都會,這個大都會很年輕,創新含量很高。這是個新局面,我們要由重新認識這位鄰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