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東北亞預演資訊戰

北韓發射大功率火箭,給周邊各國預演一場資訊戰的機會。不僅敵對國家嚴陣以待,連中立或友好國家也不會放過免費測試所有針對空間的武器裝備的良機。

日本在事前便做足實施攔截的準備,早在北韓發射火箭前一周,就出動三艘「神盾」艦,其中「金剛號」和「鳥海號」部署在北韓與日本之間的日本海,實施前沿監測與攔截,而「霧島號」則駛入太平洋,與美軍艦隻一起實施中段監測與攔截。南韓軍艦也在日本海加入美日韓導彈防禦網,藉此測試敵方火箭的水準,操練三軍的反應。

美國於三萬六千公里高軌道預警衞星在北韓火箭點火一分鐘內就能確定其升空態勢,隨時監控其軌迹、速度,並通過北美防空司令部將資訊與日韓盟軍分享。在三國的地基雷達與「神盾」系統雷達嚴密監視下,北韓火箭的每個角度和速度變化都時刻被換算成可能的落點。一二級火箭分離、搭載物與火箭分離這兩個關鍵點尤其重要,美日韓方面在這些關鍵點判斷北韓火箭不會落到日本境內之前,「標準3」攔截導彈會一直鎖定目標。美軍的大型電子偵察機RC135也會趁機搜索北韓的有關通訊,收集平時難得一見的電子訊號。正在研製中的雷射武器,還不鎖定緩慢升空的大火箭,作模擬開火甚至惡意干擾?

美日韓聯合追蹤北韓火箭,一直到第三級火箭墜落在離發射地點三千二百公里的太平洋。由於火箭極速只有每秒六點八公里,達不到每秒七點九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不可能將載荷送入地球衞星軌道。就算是彈道導彈,射程比北韓向國際機構通報的三千六百公里縮短了四百公里,毫無實戰意義。

俄國的衞星和雷達監測水準接近美國,莫斯科宣稱掌握北韓火箭的發射全程。中國的雷達和衞星當然會貼近實戰地跟蹤,但不像各國那樣公布監測資料,保持資訊戰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