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電車有了新的法國股東和新的營運願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叮叮是香港公共交通的「古董」,但舊的事物也要隨着時代更新和改變。
我最喜愛的灣仔歷史常識問答題是:為何電車從金鐘往東行,走一小段軒尼詩道後就要右轉入莊士敦道,至過了菲林明道交界,才重新走回軒尼詩道?答案當然是:這個「內灣」,就是灣仔在十九世紀末首次填海後的海岸線,電車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產物,見證着港島區的填海和發展史。
住在港島區的居民,雖然有巴士、地鐵和小巴可供選擇,但叮叮仍是短途交通工具的首選:由西環至上環,由灣仔至銅鑼灣,叮叮最便宜亦最方便,不用上上落落,我認識的老街坊,都愛坐叮叮。
不過,近年來叮叮的車身愈來愈舊,行駛時也很嘈,日間城市雜音多,大家沒留意它的聲浪,到了晚上,叮叮的煞車聲就很刺耳。這些當然可以改善,但原來的大股東似乎不願再投資,為叮叮重新「裝身」。
歷史建築也要復修和活化,電車作為古老的交通工具也不例外,需要改良。新股東會拿出新資源嗎?新管理層向傳媒說,會引入新技術和培訓系統,並建議設立新路線,從中環新海濱至灣仔會展中心,還說會沿用復古電車,讓它成為「移動博物館」。
中環新海濱的規劃擾攘多年,○六年清拆天星碼頭和○七年清拆皇后碼頭的目的,是要在海旁建一條稱為P2的寬闊公路,連接國金二期和會展。難道這條公路的中央會有電車?
電車是過去式的交通工具,我們可保留既有的,但從未有的地方,不必硬生生加進去。新中環不是維多利亞城片場,我們有個仿古天星碼頭已太突兀了,新中環不需要新的電車線和復古電車。
如果要想新的交通工具,請法國公司構思綠色運輸系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