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欄提到本地大學過分偏重於研究的情況,但實際上不只是偏重,就算是研究方面,也是問題多多。
首先是政府撥給大學作研究的經費,究竟其成果有多少是對香港的經濟和社會有直接幫助?
這些研究論文,一定要刊登在相關學科的世界權威學報,這些世界性的刊物,對研究題材也是世界性的,如果是醫學或工程的學科,那還可以用世界標準來衡量,但非理科的學科,本地有關的課題,就很難得到國際學報的垂青。所以本地社會科學的研究,多數不會就地取材,研究本地有關的課題,那麼每年政府數以億計給大學的研究經費,香港本地的經濟和社會就裨益不多。
以台灣為例,現時具領導性和競爭力的兩大行業,電子和農林,都是台灣投下巨資研究的成果。幾十年來,台灣在水果和魚類養殖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以前西瓜多核,現時品種改良後,味甜而無核,這就是研究改良的結果。但香港的研究不着邊際,香港的經濟獲益不多。
至於針對本港社會的研究也愈來愈少,三十年前還有些專研究香港問題的學者,但在現時的遊戲規則成為主流後,大學都另覓研究題目,充其量在報章上寫點評論,而沒有深層次的研究。
這些捨近圖遠的偏重,已經極不健康,一些短視的現炒現賣就更為離譜。一些大學為求急功近利,特意聘請一些已經寫好研究論文,但在排期刊登的外國教授來港客串兩年,到出版論文時就貼上本地大學的招牌,研究的成果也歸本地大學所有,這樣就可以拉高一點排名得分,從研究過程而言,本地學術界從無參與,其他師生也無得益,出版之後,那教授也可能約滿離職。這種自欺欺人的勾當,還要香港納稅人埋單,你說冤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