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說話的學問

對話是感情的交流活動。我們跟人溝通,沒必要去為每個詞語追本溯源那麼麻煩,反而詞語表達的感情,往往構成一道雙方理解說話的鴻溝。

我們表達某些東西、發表感想,首先考慮自己的立場,先明白字句的「表面」意思;「表面」意思是「不變」的因素,但外間還有很多「可變」的因素去影響字句的「整體」意思,例如我們說話的語氣,是溫柔還是兇狠,是真誠還是虛偽;我們說話時的身體語言是否帶動了說話節奏及個人情緒;外在無名的感覺及氣氛、當日場合是否適合說話。

有時講者無意但聽者有心。慎重的人會考慮別人的處境,比方我說的話到底別人懂不懂,我的身體語言別人會否注意,我的語氣會否讓人產生錯覺,當日周遭環境及無名氛圍會否控制聽者接收的情感。所以說話可以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說話前要慎重思考,既想自己又想別人,這是個人邏輯思維的考驗,亦是做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我把整副心意都放在跟你的對話裏,毫無保留抒發出來,說話中又夾雜幾句粗言穢語,以為便有力量有趣味,殊不知說話的力量大則可以殺人,小則令人身敗名裂。古語有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多言並非罪過,現今社會更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但任何說話都不能說得過火。朱自清說:「不能無視世故人情,我們看時候,看地方,看人在禮貌與趣味兩個條件之下,修飾我們的說話。」能說會道的人,更必須要懂得慎思、慎言、慎行,否則只會被人當作一介莽夫。

「誤會皆因用詞不當」(Words are the source of misunderstanding),西諺如是說。誤會就是聽者的感覺,覺得講者的說話構成侮辱,這就別管它表面意思是不是粗口,到頭來也變成粗口了。